针对山东省出台的“无分数评价”,1月15日《北京青年报》发表社评《无分数制度如何避免高考的“反噬”》,文章指出,“我们在生活中所看到的诸多教育怪现象,无不与现行的高考制度有关系。只要高考模式不变,再好的课改、教改也只能重归旧车辙。这才是教育领域最深沉的无奈”。 笔者深以为然,要想真正让“无分数制度”之类的轻松、快乐、生态型的教育模式开花结果,不变味道,不妨用自主招生制度来保驾护航。这种“自主招生指挥棒”已在上海市取得了令人欣慰的“转向效应”。不妨看看1月8日《文汇报》的报道《上海自主招生渐显效应:“指挥棒”淘汰“题海”战术》,“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实行到现在,我们已经尝到了甜头。近年来新开的100多门拓展性课程,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大同中学校长盛雅萍在谈到刚刚结束的上海交通大学冬令营和复旦大学水平测试时,发表了上述感想。“我们在制订自主招生政策时,最重要的是考虑把学生从题海拉回到现实中。看来在目前的中学教育中,也开始出现了指挥棒的效应。只要这种效应是良性的,就说明自主招生的目的已经部分达到了。”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陶正苏如此评说。 笔者曾在一篇小文中谈到自主招生的优点:这种“考核新标杆”横在教育发展面前的时候,学生、教师、教育理念、课堂模式都必须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由原来的“单纯讲授”倾向于“激烈争鸣”,由“课堂单打一”倾向于“社会、家庭、学校和实践”的多重历练,由原来的“学习呆子”倾向于生龙活虎、崇尚快乐、运动健将、情商高手等自觉养成。教育能够真正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真正“减负”,回归玩闹、快乐和兴趣开发。快乐教育、和谐教育才有望得到自觉落实。自主招生优胜者可能不是成绩佼佼者,但绝对是思维活跃者;不一定是埋头苦读者,但绝对是内心快乐者。 当然,我们不指望自主招生能够为业已根深蒂固的“教育痼疾”带来立竿见影的速效,可作为一种教育文化,一种注重个性化、情趣化和多元开发的教育模式,这种独立的指挥棒却能让教育者对陈旧的观念进行醍醐灌顶的反思和“理念洗脑”,从而对扼杀想象力、抑制创造力的现状进行必要调整,为教育注入“活跃元素”和“进步元素”。汴梁客(河南教研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