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到基层就业”为何叫好不看好?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光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据报道:在今年国家公务员公开招考的全部13797个岗位中,要求有地市以下基层经验的占14.6%,中央机关的岗位中要求基层经验的更是达到了三分之一以上。再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显示:84.3%的人表示公务员确实应有基层经验,认为这有助于他们了解国情,更好履职。又据最近一
    次对大学毕业生调查显示:仍有39.1%的人并不愿意到基层就业。(10月29日《中国青年报》)
    加强基层岗位实践,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无疑是需要的也是重要的。对大学毕业生来说是融入社会、人生历练、能力锻炼、精神磨炼的“必修课”;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是掌握实情、了解国情、丰富实践经验的必要途径。基层需要人才、渴望高“科技”含量的大学生,基层大路是宽阔的;我们整个工作也都需要关注民生,坚持科学发展,立足基层夯实基础。
    但是调查表明基层,一定程度仍然停留于思想激励、政策鼓励的叫好,而实际也仍然并未被大学生普遍看好。千军万马过“国考”独木桥的现象有增无减。有的大学生表示“宁愿在城市失业,也不到基层就业”。个中缘由,不能单一地认为是基层条件艰苦和怕吃苦吃不起苦。还存在着机制成因:
    与其“优惠”不如“公平”
    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去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公务员招考的“二年基层岗位实践”的硬杠子,以及相关的加分措施等等。但是实际效果并没有完全显示应有的激励作用。原因就是“优惠”还不能够“弥补”。即便是对招考而言,“二年”或许相对于应考知识的“荒废”和机会的丧失,更不划算。显然,考试内容方式向基层向实践倾斜度不够。而且,从总量上看也仅仅是14.6%,中央机关也不过是“三分之一”。因此有三分之二和85%的机会存在,那又何必选那个“狭窄”的概率呢?何况现在到基层往往也免不了一考。其公平性是不言自明的。
    在这个问题上,公平比优惠更重要。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将之调整过来呢?让到基层的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呢?实际上,机关对于招录的应届大学生,普遍也实行先到底下实践锻炼的措施,只不过局限于本系统而已。这样也就等于这部分人是“先上车再买票”了。如果除了少数特殊岗位外,其它一律面向基层招考,不是更好吗?机关应急或别的需要,照样可以从原先“上车”的人中,“上挂”锻炼。锻炼不可一概的“下派”。
    与其“送岗”不如“铺路”
    调查表明,人们对到基层工作的最大顾虑便是“落地成终身”。有66.1%的人认为“去了基层出来难”。干在基层少有出息,这是个现实。
    基层对于工作来说具有较强的基础性。而对于个人的成长是个基本,也就是说要有较好的“成长性”。常言说的“要有奔头”。这需要我们在人才的流动机制上下功夫,广开出路,广铺出路。这不但针对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不但是人往城市机关走的路子。而要面对整个基层,实施多路并举。比如各类招考、提拔任用、交流;比如职称、职务上的原地升而不迁;比如外出考察上挂锻炼党校进修学习等等。各种好事我们要想到、做到使“远水楼台”同样同时“得月”,甚至是先得月。
    十七大报告中有项提议:今后人民代表名额按城乡人口比例划分。提议得到了非常热烈的响应和支持拥护。这是一项原则性的,更应视之为一个精神——促进社会公平。这个精神有待于我们贯彻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落到基层落到实处。
    公平不是“平均”和“一样”。要让基层真正享有公平,需要我们在具体措施上予以倾斜,使各种“机会”均衡均等。如此,基层对每一个人都只是一个“起点站”,而不是“终点站”。
    与其安心“就业”不如激励“创业”
    基层的艰苦,其中莫过于“干事”而缺“业”。也就是说长期艰苦的做具体事情,难以构成创业、事业的追求。缺乏“成就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的基层缺失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应该说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都是豪情满怀,有着较强的干一番事业的愿望追求,而并不满足于在某个大城市“混口饭吃吃”的打工过日子。如果同样都是过日子,那就何必在基层,特别是农村,真还不如留在城市混。
    基层是个广阔天地,是大有作为的。关键需要我们予以大力开发,将过日子的“生地”开发为创业的“熟地”。比如现在许多城市都有大学生创业基金、创业园区,那么我们是否也应该考虑农村基层的统筹联动。教育、医疗、文化等等诸多“实验项目”“特色课题”,也应向农村基层延伸,或者就立足于最基层。现在有的“农技类”的实验成果,居然也是出在城市机关,这就让人匪夷所思。有的局长什么的领导,居然就兼带“科研课题”。我们既要将原本基层的还给基层,更要为基层送项目、给政策、送课题、创条件、创机会。使其有岗有业,有位有为。
    事业留人,事业育人。袁隆平、许振超等等,扎根基层,创出了非凡业绩,是所有人学习的好榜样。其事迹也应该给为基层服务的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是,天下第一考的塞车,越来越塞车,是否也正好折射出基层的某些窘迫呢?基层是我们每个人,是整个事业的根基所在;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干部任用上要突出艰苦地区、突出艰苦岗位。这也是一个精神,这个精神同样要求要关注基层,关爱基层,强本固基,我们将枝繁叶茂,百花齐放。作者:严雨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