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出了六大任务,第一项便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随后,教育部部长周济也表示:这次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 知识是进步的阶梯,中国将教育放到优先发展位置,并且强调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不仅符合教育的“普世意义”,也彰显出政府的明智与责任意识。 教育之所以蕴含“普世意义”,原因在于其不仅能够改变个人命运,更可能影响国家的前途。纵观许多发达国家,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已是增进“软实力”的必由之路。对于发展中的我们来说,无论是普及义务教育,还是强化职业教育,再或是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既是满足公众对受教育权的渴望诉求,也是为国家增强创新力积累“源动能”。 随着国家财力的提高,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推进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等举措,已折射出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与投入力度。然而,在经济大潮冲击下,某些公立学校打起挣钱算盘,某些人视教育为新的“摇钱树”,也引起人们关注、思虑。 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中小学的择校现象,上农民工子弟入学难问题,各种形式的“赞助费”应运而生。某些地方、某些学校打着“提高成绩”旗号,向学生“硬性推荐”各类价格不菲的教辅材料。审计署去年还发布公告称,18所部属高校违规乱收费达8亿多元!更令人担忧的是,某些大学一味追求硬件规模,某些高校热衷“跑部钱进”,甚至出现所谓“学术老板”,这极大地分散了教学与科研精力,使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减少,一些学校的教育质量遭遇质疑,有识之士已在呼吁还教育本来的纯洁性。 显然,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不仅需要政府不断加大对公立学校的投入,还应更加注重教育资源分配的相对均衡。在发展差异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我们更应努力确保义务教育“起跑线”的相对公平。由此,优质教育资源才不会被少数“重点校”垄断,某些人也无法籍此“生财有道”,教育的公益性才能得到更广泛的体现与认同。另一方面,贯彻教育公益性,还须端正教师思想、净化学术氛围。学校不是“名利场”,教师被称为崇高职业,正是因为职业内涵中的献身精神和社会责任。对于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我们应当给予相应合理的待遇回报。在鼓励社会资金办学的同时,也应确保基本底线——不能“一切向钱看”!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教育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我们的教育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公益教育受益群也是最广大的。多年的公益教育,已为中国、乃至世界发展贡献了无数“新鲜血液”。今日的中国,正面临又一轮重要发展机遇期,需要更多创新型人才“添砖加瓦”。在此,我们有充分理由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这就好比是培育一批又一批的“人才种子”,结出一茬又一茬的“丰硕果实”,周而复始,良性循环,带动全社会的活力与繁荣,最终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