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过美国家庭伦理电视剧的观众都有印象,他们那里的学校似乎不全是校方说了算,家长们也经常在学校里开会,讨论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社会实践问题,甚至还讨论学校的午饭应该供应点什么。讨论很热烈,有时候热烈到似乎不是讨论孩子的教育,而是进了英国的下院。 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学校中不多见。但素质教育是一种连续性教育,家长与学校之间不能脱节。南京最近新出台了一个举措,63所试点学校将全面建设校务委员会。委员会将对学校提交的议题进行决策,形成一致意见后作出决定,“关于学校的举措,如果校务委员会中家长一律反对,就是校长也没辙。”而这种新的管理制度今后将在各中小学、幼儿园广泛试行。(据《现代快报》报道) 从理论上说,这是件好事,尽量多的参与学校的管理,才能使家长们清楚自己孩子应该是从哪方面进行发展。尤其是家长参与意见的地方,集中在到校时间、节假日补课、允不允许带手机;讨论决定学生重大的学习活动和社会活动,比如社会实践、参观访问以及讨论决定学生经费该如何使用上,更能让家长有目的的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来。 但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是否有足够的家长参与进来。“一样米养百样人”,对于孩子将来的预期是不同的,一定会有不同的意见产生。不但学校与家长的意见有可能不一致,家长之间的意见也可能不一致。如何让不同家长的不同意见都得到表达,是这个试点的校务委员会应该考虑的问题。 其二,这个委员会与学校管理层的权力与责任要分清。一般来说,学校是国家拨款维持运行的,校务委员会与学校管理层并没有一个法律可以界定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所以,是否能落实校务委员会的权力,是面临的很严重的一个问题。 即使落实了这个权力,两者之间关于教育问题的冲突也会随之而来。学校毕竟是个有一定之规的地方,如果家长不同意某些措施,而这些措施又是学校认为所必须的,谁来最后做这个裁决?当地的教育管理部门自然是可以的,但该部门是学校的上级,从某种意义上说算是既当裁判,又上场踢球。如果是其他部门来协调解决,又等于间接加大决策的成本。 所以,南京这个政策用“试水”来形容确实很形象。但只要开始做,就是一种进步。 作者:石兆(北京 媒体从业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