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近日进行了两项关于“读研值不值”的调查,第一项调查结果是: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研不值。第二项调查结果是:53.6%的青年学子认为读研值不值的关键在于“跟了哪个导师”,导师在这个问题上的重要性,远远高于“自己的努力”和“学校的名气”。而且,在被调查者中,58.1%的人对导师太“忙”表示失望,54.6%的人不满于导师“带学生太多”,并且有51.1%的人对导师最为失望是“学术水平太低”。 由于高校文理工医差别很大,不同高校的差别也不小,所以,这一数据的有效性是必须质疑的。但是,这些数据中显示出来的是,中国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存在着重大问题,读研学生的时间、精力的付出,与他们在知识、人格和经济上的收益已经不成比例,因此才会出现“读研值不值”的问题。并且在这个问题中,导师的问题,是研究生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 当前的导师制度下的导师问题成为青年学子不满、失望的重点,是有其社会背景的。在近十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大规模升级,导致了硕导、博导的人数急遽扩大,平均水平急遽下降。 在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中,许许多多的二三流大学纷纷通过各种途径,拿到了硕士点、博士点,而在现行以核心期刊为中心的学术评价体制中,很多几近不学无术的老师靠几篇论文,从讲师慢慢熬成副教授,乃至熬成教授,并成为硕导、博导。 更重要的是,当前的高校,所奉行的并非高校自治,而是仿照政府建置模式设立高校的科层结构,由此导致学术的行政化极其严重,一些官员、行政人员因“红顶”而成为“学者”,手上握着大量的资源,手下带着大量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导师水平的好坏,道德水准的高低,确实对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媒体不断爆出教授把研究生当廉价劳动力,导致研究生不堪重负愤然退学的新闻。当大学成为衙门,老师就成了“小老板”,而处在最底层的学生,自然变成了“廉价劳动力”。上海大学甚至制定《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职责(讨论稿)》,提出一项规定:“导师不得把研究生当做‘廉价劳动力’使用。”这样的规定,在性质上和在银行门口贴出“不准抢劫银行”的告示一样,完全是《儒林外史》中绝佳的材料。 在当前,研究生教育问题,是与整个教育体制的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一个用衙门的方式来办大学的时代,在一个用核心期刊作为唯一指标来评判学术能力的时代,在一个大学在官僚与市场中摇摆并且既有官僚面孔又兼商人角色的年代,许许多多奇闻怪事更迭不休地出现,是不奇怪的。前几天,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在广州演讲,就发出过“中国大学越来越像官场”的声音。而这正是现在大学所发生的几乎一切病态的总病根。(陈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