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的主旋律作品《创业史》,上点年纪的人应该有些印象,1980年代后的人就未必知道了。大作家柳青《创业史》这部小说,曾被称为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小说主要通过梁生宝互助组“买稻种”、“新法育秧”、“进山割竹”等一系列“生活故事”,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面临着历史性变动时,我们只有积极地发展生产,创造一种能使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优越的生产方式,才能吸引农民自觉自愿地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其实,我之所以把《创业史》扯进来说,并不是想展开什么文学评论,而是对广东工业大学的那位女大学生陈晞一口气15年租金3800万签下商业城、休学当总裁这件新闻,有感而发。而且,我还发现她跟《创业史》中的梁生宝经历虽风马牛不相及,不能相提并论,但创业精神却颇为神似。 比如,她也善于从那些不为人们所注意的角落中寻求发展的机遇。有报道提到一个细节,曾是校园摇滚乐队成员的陈晞和她的同学,在演出过程中发现很多演出的舞台搭建、灯光配置都有问题。结果只有她才悟出“这里蕴涵商机”的道道。下一步,她不仅赚钱的点子培育出来了,而且还能借船出海,借力打力,成立公司。并且能及时发现商机,主动出击,扩大业务。只不过碍于学生身份,她不得不暂时放弃学业,投入创业。 可以这么说,陈睎之所以能走出这一步,是因为她同样具备梁生宝互助组加快实现创业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而对于陈晞来说,“天时”是改革开放政策,“地利”是大学城的大发展背景,“人和”是她本身具有个人才能和创业智慧,特别是她的亲友等给予了大力支持。而且陈晞是创业在先,休学在后,是“审时度势”之后的决策。 这就告诉我们,大学生休学创业,并非谁都能“玩”得过来的。前些年,我因为工作原因,曾经接触和采访过一些想创业的在校大学生。他们多是激情有余,干劲十足,但真正能创业成功,当上老板的确实是凤毛麟角。毕竟学生身份的他们,不可能个个都拥有陈晞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就像世界首富盖茨,也是中途退学创业获得成功,将微软公司耕耘得举世闻名。煮酒论英雄,好汉不问出身。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是盖茨,或是梁生宝,或是陈晞。 有人说,“读书无用论”、“就业难”等因素,是导致大学校园商风漫卷的重要原因,其实也未必。“读书无用论”本来就是伪命题,不值得一驳,而“就业难”相对而言,是一种永恒的问题,每一个时代都程度不同地存在。所以,依我看来,大学生创业更多是因为精神和性格使然。每一个人的头上都顶着一片天空,如果你真的具有老板的特质,还有资本和人脉的优势,你休学去创业做老板,也不会惹来多大的非议。 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创业”并不等于做自己的“老板”。凭借自己敏锐的眼光和精湛的技艺,把自己的长处与特质发挥到极致,做好本份工作,我觉得就是创业的成功。只有打好了进入社会的基础,才能谈得上创业和发展。而我们的大学和大学生最缺乏的就是这样的大学精神。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和大学生更需要培育创业的素质、创新的精神,而不是做教书匠和读书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