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组织学生拾棉花不可利字当头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北京青年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近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上百万学生拾棉花又成为当地的热门话题。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拾棉花在一些学生和家长眼里成了一项“痛苦”的任务,进而出现了各种怪现象:家长帮孩子完成任务、学生交钱买“任务”、施“苦肉计”开病假条等。为了防止学生逃避劳动,各学校不得不想出各种办法,迫使学生完成任务。
    新疆地广人稀,日照充足,土地平坦肥沃,是我国的农业大区。每到秋收季节,就会出现劳动力的紧缺。鉴于此,新疆每年都会组织一部分学生参加拾甜菜、摘啤酒花、拾棉花等农业劳动。从1994年开始,新疆开始组织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中学生及大中专院校学生参加拾棉花的勤工俭学活动。拾棉花既解决了当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经济补贴,还可锻炼其劳动技能和吃苦精神,可以说是一举三得的好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因为劳动强度、安全问题、生活环境出现越来越多的摩擦,组织这项活动的阻力和压力越来越大。从2006年开始,新疆教育厅叫停了小学生拾棉花的活动,一些大专院校也不再组织学生参与此项劳动。有些学校仍然在坚持,就出现了前面提到的逃避与反逃避的滑稽现象。
    一个好端端的办法走样到这种程度,学校和学生都有责任,都有过错。首先,很多学校过分看重拾棉花指标的完成,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逼迫”学生完成任务。那么学校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动力呢?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05年,新疆2689所学校就组织了近100万名各族学生拾棉花的勤工俭学活动,总计收益9340万元。勤工俭学所得主要用于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和改善办学条件等支出,也解决了一些学校基本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也就是说,拾棉花每年近亿元的收益主要被学校拿走,一部分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另一部分成了学校的自有资金。这应该是各学校对拾棉花指标盯得很紧的原因所在。这也应该是不能直接受益的非贫困学生动力不足的一个原因。
    学生大都未参加过体力劳动,不具备真正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和技能。学生的身份决定了他们参加劳动具有象征意义,不能把指标定得太高。大多数学校规定了每天拾棉花30到35公斤不等,人有能力高低,地有土质肥瘦,这对很多学生来说已经过高。据拾过棉花的往届学生反映:从早上9点一直干到晚上8点多,中午饭花个十几分钟,累死累活地为“35公斤”忙碌,如果赶上好点的地,还能完成任务,否则干一天还是功败垂成。一旦不能完成任务就要延时劳动。对于有病不能劳动的,有的学校要求按每公斤0.8元交钱,一天35公斤就得交28元;有的学校要求必须出具医院的病假条,病假条经校医、班主任、校长的层层鉴定后才能获得批准。以钱顶工是把学生当成了创收对象,三审假条是把学生当成了怀疑对象,这些做法已经背离了勤工俭学的基本宗旨。这就让人不免怀疑,学校是不是在创收冲动的驱使下,把学生们当作了廉价劳动力,甚至忽略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其次,从拾棉花的表现看,学生们也太娇嫩了,家长们也太娇惯了,他们把劳动的过程看得太过儿戏,根本没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现在的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都由父母代劳,他们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和稳定的心理素质。所以,教育界才提倡对“小太阳”们进行挫折教育,以魔鬼式训练闻名的行走学校才大行其道。同样,拾棉花对他们来说也是难得的锻炼机会,体味一下劳动的艰辛,这番蘸火的经历将是一生的财富。可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一参加劳动就叫苦叫累,家长一听儿女抱怨就帮着逃避,弄得拾棉花的队伍一年比一年零落。
    组织学生拾棉花发展到如此地步,学校逐利思想浓重、组织工作粗放是主要原因,同时也跟学生和家长拈轻怕重的“心病”分不开。这需要双方一起调整,才能使之回到正常的轨道。
    作者:李星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