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快餐式新闻教育背后的隐忧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红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1994年,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到了2006年,全国已有46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点661个,在校生达到13万余人,每年的毕业生由20世纪80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现在的3万余人。而截至2006年11月,全国经核准颁发新版记者证的记者总人数也只有18万余人,其中在编人员还不到15万人。(8月1日《中国青年报》)
    范长江是谁?答曰“著名小品演员”。这则笑话,出自一家中央级媒体在招聘记者时的笔试题上。“有个实习学生在写采访稿的时候,连时间、地点都交待不清楚。”上海一家媒体记者如是说。北京一家报社的记者更是深有感触:“有大量的实习生分不清消息和通讯,不知道导语,不知道电头。”
    这种让人贻笑大方的现象,深深刺痛着社会的神经。新闻专业学生素养欠缺,也不是独有现象,问题出在学子身上,板子要落在校长头上。曾几何时,在教育产业化的旗号下,教育扭曲了教书育人的本性,成了一些学校牟取暴利的工具。在一轮又一轮扩招的热潮下,大学加快了“前进”步伐,大专摇身一变成了学院,学院穿上“马甲”成了大学,在“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思想指导下,纷纷开设一些“一支粉笔、两片嘴”就能办的专业。这些专业无须加大投入,不要增添设施,用不着进行科学实验,成本低,利润高,“钱景灿烂”。至于学生是不是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将来如何就业,则不屑考虑。学生在学校的眼里,首先是财源,其次才是学生。
    就新闻专业而言,首先它是一门科学,必须按科学规律办事;其次,社会对其需求有限,绝不能盲目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还只是在一些特大城市的重点综合性院校设有新闻传播类专业,可到20世纪90年代,新闻传播类专业在全国各地高校迅速铺开。进入21世纪以后,这种情况更是愈演愈烈,新闻传播类专业不仅在一些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政法类、农业类、体育类院校遍地开花,在一些地级城市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也纷纷涌现。新闻学类专业点“超常规”发展必然造成毕业生供大于求。据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介绍,我国新闻媒体目前的数量大体上控制在:报纸约2200多种;期刊杂志8000多种;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各约1000台。在近3—5年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继续贯彻“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这意味着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新闻媒体将维持现有规模,数量上不会有大的增长,因而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将是有限的。
    然而,高校出于经济效益考虑,却在不顾客观实际和思维理性,疯狂追求眼前利益。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昆一针见血指出,当前的新闻教育存在着泡沫化倾向,“因为在很多高校领导者看来,新闻教育是一种廉价的教育,投资少,见效快,而且能招来很多学生,学生多了收费就高了”。一些院校见新闻专业吃香,就不顾自身力量,仓促上马招生,但经验和理论都丰富的专任教师毕竟不多,这就不可避免地在质量上打了折扣。从媒体披露的新闻事实来看,新办的院校教学一般,但是胆子非同小可,在师资、教材、设备等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有的学校只有两三个教师就挂牌招生,一些基本的专业课也未能开设。不具备办学条件却又盲目招生,其后果必然是毕业生质量下降。
    现在,我们每年毕业的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有3万之巨,而市场需求还不到一半,而且还在呈现递减之势。明天,这些准记者到哪里就业和工作,还真是个问题。
    作者: 李红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