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假如优秀高考生自己选择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人民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焦灼等待的重庆高考文科“状元”黄文帝,可以长舒一口气了。
    7月18日,一则“黄文帝被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类录取”的消息,终于让沸沸扬扬的“名校争夺战导致状元面临落榜”事件尘埃落定,但北大、清华两所名校仍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普遍的批评是,“为争状元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扰乱招生秩序,导致“招生乱象”环生。
    “招生乱象”的出现,仅仅反映了名校的“不择手段”?
    黄文帝“涉险”,是因为清华大学试图将他招入未在重庆设招生计划的专业。而根据有关规定,“考生不能报无招生计划的高校,省级招办也不得违规自行给没有投放生源计划的高校投放学生档案。”这样的规则,让对黄文帝信誓旦旦的清华无奈而归,也让心仪清华的黄文帝险些落榜。
    换个角度看,假如允许黄文帝自己选择学校,假如大学也有权自己选择学生,岂非不仅这一切“惊险曲折”均能避免,而且简直可以成就一段皆大欢喜的“佳话”?
    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之后,黄文帝的故事提醒我们,在目前高考招生制度中,高校招生与学生求学,仍然面临着自主权的缺失。
    更多的考生,并无黄文帝化险为夷的幸运。比如,不少遭遇“名校高考小年”的考生,如今就不得不品尝苦酒。北京、上海那些先报志愿、后考试的考生,只能如赌徒般悬想,结果,不少尖子生因害怕名校门槛太高而不敢报考,造成一些名校录取分数线急剧下挫。
    倘若,考生和高校都有自主选择的机会,类似“错配鸳鸯”的事情,可能就不会发生。
    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高考推进中国社会进步的意义毋庸置疑,而高考制度的不断变革也是可圈可点。但相对于“考试制度”的变革,我们“招生制度”的基本模式一仍其旧:考生闭着眼睛博彩般报“第一志愿”,高校则几乎没有根据情况调剂和破格录取学生的权力。
    虽然主管部门已将扩大学校和学生双方面的自由选择权,作为高考改革的方向,去年又有复旦、交大自主招生的“破冰”之举,但类似自主招生的范围仍极为有限,学校和考生双方面的选择权并没有多大进步。
    当然,在目前的社会道德环境下,全面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确有现实障碍。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放弃努力,仍应朝着已被国际高教惯例认可、大众普遍期待的高考制度改革方向挺进。
    比如,能不能在更多的地区、更多的学校、更多的人群中,在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扩大自主招生的比例?能否为黄文帝这样的一批优秀考生,提供双向选择的可能?
    事实上,从自主招生中得益的,并不只是黄文帝们。倘若高校能够站在PK台上,供考生们细细比较,并且,考生们有权在几所被录取的高校中做出选择。那么,高校还敢不努力在学术积累、师资引进、学生培养方面下真功夫吗?
    只有给不同家境、不同兴趣、不同地域的考生们以更多的自主选择,高校的潜能、考生的潜能,才能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改革,需要有所突破,才可能改变和超越现实困境。我们期待着高考不再是令人畏惧的“黑六月”,而是考生们自由选择的新生活起点。
    作者:丁仪方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