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知识改变命运”今天还可信吗?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解放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问:“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一直是莘莘学子奋发图强、求学上进的动力和座右铭。恢复高考30年后的今天,我们从高学历带来高收入的传统观念里走出,失去了包分配的就业制度,失去学历带来的安全感,却有了更多追求自己生活自由的机会。然而,也有人说,现在走门路、通关系决定一切,关系、机遇、背景决定一切。不知,“知识改变命运”今天还依旧可信吗?
    ———东方网网友 高考狂人
    答:恢复高考30年来,数以千万计的青年接受了高等教育,成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领域的栋梁之材。其中不乏出身普通百姓之家的子女,包括农家子弟,通过自身奋发图强、接受高等教育,超出了他们父辈的期望,实现了更多功成名就,也实现了向上社会流动。
    在社会学领域,社会流动是指个人或社会群体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变动。人们通常习惯于把社会流动理解为社会地位的改善,也就是社会学中所说的向上流动。其实,社会流动的类型和方式有多种多样。根据社会流动参照基点的不同,社会流动可以分为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前者是指子代相对于父辈而言的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化,参照的基点是父辈在同一年龄段的职业地位或其他社会地位。后者则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社会地位的升降变化,参照的基点一般是自己的最初职业地位。不论是代际流动,还是代内流动,都包括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这两者统称为垂直流动。只是前者指从地位较低的阶层流入地位较高的阶层,后者则相反。
    一般而言,社会流动的形态,也被看作划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主要是自致的而不是先赋的,也就是说,人们是通过发挥自己的技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接受的教育以及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社会地位的。在传统社会,则正好相反,社会地位是先赋的,而且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也就是说,人们获得某种社会地位,并非是依靠个人的努力和奋斗,而是由那些个人无法控制或几乎无法控制的因素,如种族、性别、家庭背景等决定的,换言之,也就是由“血统”或“关系”决定的。在现代社会,虽然家庭背景、性别、民族和种族等先赋因素,对人们获得社会地位也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的或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增强,一个人要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会越来越多地凭借自身的努力和能力。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或途径,就是教育。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道理很简单。在现代社会,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人们从事的职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简单知识和技术的低工资、低社会地位的工作岗位逐渐减少,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工作职位则会越来越多。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知识和更高更新的技能与之匹配,从事这些工作的劳动者也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素质和能力。虽然通过自学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人们也是可以成才的,也是可以获得大量知识和技能的,但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教育作为成才主要渠道的作用日趋明显。我国恢复高考多年来,成千上万的普通青年、农家子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成了专家、教授、工程师、企业家或国家公务员,改变了自身的经济社会地位,也改变了简单重复父辈的命运。如果没有高等教育的恢复和发展,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当然,也要看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教育、平民教育,高等教育对于改善一个人的生活处境和社会地位的作用,不像起初那样显著了。同时,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显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实际上是难以找到一份各方面都让人满意的工作,而不是找不到工作),在寻找工作时“关系”开始变得重要起来。因此,有人对知识改变命运产生了疑问,认为,现在“关系”起着关键作用,社会关系、家庭背景决定着一切。其实,如果说“关系”在改变人们社会地位方面,没有任何作用,那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即使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家庭背景等社会关系因素对人们获得社会地位也有一定影响,更何况在我国这样一个具有人情传统的国家。但是,认为“关系”决定一切,而无视个人努力的意义,却是本末倒置了。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教育以及通过教育而获得知识、技能、素质和能力,对处于社会基层的人们实现向上流动,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这也正是在我国党和政府重视教育,尤其是重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原因。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因此,党和政府也将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看作自身义不容辞的职责。目前,“上学难”,尤其是城乡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比较突出,必须多管齐下加以解决,努力做到教育公平,从而使每一个学龄青少年都能够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
    作者:青连斌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