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报道:江西省的失业大学毕业生可获免费技能培训。近两年来,江西省的高校毕业生已有数万人办理了失业登记。于是,有关部门选择了9家培训机构,开设建筑装潢设计、软件开发、酒店管理等14个专业,专门培训失业的高校毕业生,时间是2至3个月。培训结束后将组织学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鉴定合格率达到90%,培训经费便由政府买单。 读了这则报道,不由生出许多疑窦:如今大学毕业生失业,是因为“技能短缺”吗?那么,在2至4年的大学学习期间,他们所学的课程到底有用无用?要说是他们学得不好,那么,他们是怎么毕业的?反过来说,学了2至4年毕业以后还“技能短缺”的大学,比不过在培训机构培训2至3个月,我们办它作甚? 另一方面,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一直以来都被诟病“效率不高”,国际国内的许多研究都表明,这一类培训的结果最终能与就业挂得上钩的,也就在10%至20%。所以,最终的考核以是否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为准,而不是以就业的比率为准。 与澳大利亚朋友讨论这个问题,真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认为: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因为他们对就业市场一无所知所致。对于他们,重要的不是“技能培训”,而是就业辅导,或称择业培训。 按传统的观念看待就业问题,就业岗位是受制于经济发展的,所以,动不动就说我们只能创造多少就业岗位。其实,就业与经济增长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从微观的角度看,职场并不封闭,特别是在体制外的那一块职场中。如果说,你的加盟能够给老板带来实际利益,老板有什么理由不用你呢?遗憾的是,中国社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太深,总是觉得一个单位非得要受“编制”和“岗位”的限制,所以,职场是一个封闭的概念,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认识误区。 开放的职场需要求职者首先把就业当成自己的事,要就业,你就得自己去找。可能失业的大学生会说,我这半年到处去应聘,可适合我的岗位,人家都不要我。确实是这样,一个“好岗位”成为公开的信息之后,围绕它就会有很多人来竞争,这样你就未必占上风。平心而论,如果在一个“合适”的岗位上被录用的是你,其实你的工作并不会比其他人差。有了这样的信心,你为什么不在用工信息公开之前就把它截获,从而捷足先登呢?你可以通过从其他渠道得来的信息判断出有“一批”可能会适合你的工作岗位,于是你就毫不犹豫地先向这些单位发起进攻。在“广种薄收”的策略下,总会有收获的。 当然,你必须了解自己,你喜欢干什么工作,你能够胜任什么工作,这两者之间是否一致。如果你喜欢的工作你却不会干,这时你求助于“技能培训”才能事半功倍,因为此时你的择业目标已经十分明确,而且也不在乎是否要付费。有研究结果表明,世界上可以干的工作有9万多种,而目前在中国,常常说起的工作岗位只有3000多种;要问你自己,恐怕连200种都说不上来。我们怎样才能穷尽这9万多种工作呢?自己去翻资料当然不行。但是,如果有一个专门的电脑软件来帮你做这件工作,还担心什么? 接下去要做的事是与未来的用人单位或雇主打交道,让他们对你感兴趣并最终给你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如何做到这一点,这里面是有诀窍的。一个有权决定用谁不用谁的人,通常看求职信的时间不会超过15秒,所以写求职信绝对不要超过200个字。从这15秒和200字开始,掌握“雇主心理学”的人,就有能力捕获有权决定你命运的人的心,让他觉得不用你是他这一辈子最大的失误。 最后的一步是建立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择业数据库”。也就是说,有若干个甚至几十个随时可能用你的雇主被你“另存为”,你就有了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工作的机会。当你把就业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职场生涯就不再是如履薄冰般的让人提心吊胆。甚至只要你感到有必要,就可以“炒”你不合意的上司或老板的“鱿鱼”。也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与国际接轨的“体面劳动”。 最后,声明一下,写这篇文章,并非为指责什么,而是想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就业政策,包括对大学生的就业政策,是否该换换思路了。 作者:唐钧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原载《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