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大学转学,在美国高校学生当中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四两拨千斤之举。我们的高教界完全可以勇敢地“拿来”尝试 我的一位朋友去年到一所美国大学进修,目睹了美国不少名牌大学“明目张胆”地到一些普通高校“撺掇”大学生转学的事儿,也算是开了眼界。 在美国大学每个学期的开学日,普通大学的校园里总会有许多名牌大学“摆摊设点”,极力推销着这些学校的“招生申请表”和“学校介绍”,以吸引学生下学期转到他们学校就读。这就让不少投考“名门”时发挥欠佳而与心仪的学校擦肩而过,以及懊恼选择学校时“选错行”的青年学生多了一次乃至数次重新选择的良机。 名牌大学可以放下架子,向普通大学的学生频抛橄榄枝;普通大学亦不卑不亢胸怀坦荡,容许这些学校里的“大哥大”们来自己治下的一亩三分地里“掐尖”。这种表面上难以理解的做法正是基于这样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青年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且也只有通过努力)实现他所追求的目标。这在美国高校学生当中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促进了各类英才大批量诞生。 再看我们的高教界。在招生录取中,不少大学甚至心胸狭小到“第一志愿”录取不满也不愿意给填报“第二志愿”的学生录取的机会(今年仍有不少学校继续声明不给第二志愿预留录取名额),恨不能让天下所有考生都在他们那一棵树上吊死。至于一旦被高校录进,则往往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即便你对学校大不如意,除非主动退学,否则你只有“从一而终”,待到考研时或毕业后才可重作选择。一些高考成绩不如人意而进入自己不中意的学校,或是因“服从调剂”而被收进无甚兴趣的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每每提不起兴致,悠悠万事,唯混为大,结果是耗费了青春荒废了学业,于公于私都是莫大的损失。 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昔日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宁铂。宁铂对物理的兴趣一直不浓。进科大后,他告诉老师科大没有他喜欢的系科。老师帮他打报告,希望让他转学至南京大学学天文。谁知当时的科大不放,理由之一是大学转学没有先例,再就是宁铂是学校的“名人”,转学有碍学校声誉。转学未果,宁铂便坠入了学业的低谷,反将大量时间耗在了围棋、哲学、宗教等方面的钻研上。这样一位神童的结局,让我总觉出一种凄楚。 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从推行保送生、特长生和自主招生制度,到近半数的省市独自确立考试模式、独立命题、划定分数线,再到部分高校的提前招生,都进行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惟独大学生自由转学仍是禁区一块。仔细想想,凭什么不管学生愿不愿意,一被某学校录取就必须在此待上四五年甚至七八年?一个青年当他明白只要经过努力就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就可以一步步实现他人生的目标时,他该是多么的欢欣鼓舞!这种让人拥有不断选择的机会的好的教育制度,其实完全可以勇敢地“拿来”尝试。 世界上任何资源都比不上人力资源珍贵。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把人的资源开发出来,把人的潜能激发出来。而大学生转学制度我觉得正是可以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四两拨千斤之举。我们的高教界何妨试上一试? 作者:王淦生(江苏教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