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叔牙还有一个特点,性情耿直,敢于说真话,敢言直谏。他对一个人的优点,极力表扬,对一个人的缺点,极力批评,包括齐桓公有一点不是他都敢犯言直谏。 历史上有这方面的记载,齐桓公在成就了一些事业以后,洋洋得意,想铸口大钟,要把自己的功业铭刻在钟上面。他认为自己可以与尧舜相媲美了。结果,他去征求鲍叔牙意见,鲍叔牙非但不说他的功德,反而数说他的过失,齐桓公感到很惭愧, 齐桓公这个人很有肚量,他对鲍叔牙讲,如果不是您及时批评的话,我可能就要犯大错误了。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以后,经常向管仲请教治国安邦、称霸图王的大计。有一次就问这么一个问题,他说,管仲你有没有发现其实我身上有很多毛病,第一,我这个人好打猎,管仲说这没大碍。齐桓公又问,我这个人好喝酒,管仲说这对齐国的霸业也没有妨碍。第三个毛病寡人好色,管仲认为不妨害国家。 管仲讲这个话有一个前提,他是以退为进。齐桓公很意外,但是管仲紧接着就讲了,有三件事不能做:一,得贤而不能任;二,用而不能终;三,让贤人干事,而和小人一起议论贤者。 如果国君做了这三件事那就会危害到国家的大业。好猎、好酒、好色,不是没有危害,危害性与这个后面所说的三件事相比,要小得多。所以这次谈话,好多书上都有记载。 这里可以反应出管仲的一些人才观念,第一,作为一个国君要重视人才,要有识别人才的眼力。第二,任用贤者要能够信任人,用到底。第三,与贤人谋事而与小人议之,管仲认为是最不好的。对待贤才要公平,要有一个公正公开的价值评判尺度。 当时,在齐桓公的身边也有小人。一个叫易牙。这个人把自己儿子杀了,让齐桓公尝尝人肉是什么滋味的。一个叫公子开方,据说是摒弃了荣华富贵,父亲去世他也不回家奔丧,要留在齐桓公身边讨好他。还有一个叫竖刁,自己把自己阉割了,做了宦官,以便更接近齐桓公。 这三个小人,齐桓公对他们很信任。管仲病重,齐桓公就问管仲接班人的问题,而且就一个个把这三个小人推出来,问问易牙可以吗?不行,这个人杀自己儿子,非人情。推荐公子开方,管仲也认为悖逆自己的亲人,非人情,不行。竖刁更不行,自宫。他自我阉割然后做太监接近齐桓公,违背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损。管仲看事,看人,既高屋建瓴,登高望远,还注重事之常理,人之常情。有一种说法叫“大奸若忠”,看上去这种人忠得不得了,实际上这种人最坏。所以管仲认为这三个人是坚决不可以用的。结果这三个小人在齐桓公的几个儿子中间拉帮结派,制造摩擦,争权夺利,相互残杀,齐国搞得大乱。齐桓公后来被他们关在一个深宫之中,连饭也没吃。一代霸主最后的结局就是害在这些小人手里,自作自受。事实证明,管仲的确有识别人的非凡眼光,他洞察细微,预测未来,人们称之为“管仲预见”。 管仲治理齐国四十多年,实行一系列改革内政外交的重大措施,使齐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势。 管仲既是学识渊博的思想家,又是政绩斐然的政治家。即使在今天,管仲的思想遗产也仍有深远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