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蚩尤死亡之地的第二个线索是:黎山、骊山。 《云笈七鉴》卷一百《轩辕本纪》说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其械后化为枫木之林。”枫木为蚩尤械所化,《山海经·大荒南经》有载:“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郭璞注曰:“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视蚩尤为祖先的苗族认为她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苗族史诗《枫木歌》说:远古时候,地球上没有人烟,只有一棵巨大的枫树,树心中生出一只蝴蝶。蝴蝶跟水中的泡沫婚配生了12个蛋,这十二个蛋孵出了雷公、老虎、大象、水龙、蜈蚣、蛇等等天神和动物。其中就有一个是人类的始祖姜央(或作姜炎)。可见蚩尤与枫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云笈七鉴》所言当有所依据。蚩尤为“九黎之君长”,故械杀蚩尤的地方被人叫作“黎山”。那么,黎山在何处呢?愚意,“黎山”即“骊山”,与姜寨、渭南史家墓地均一箭之隔。《说文》:“蚩,虫也。”学者皆以蚩为虫,龙蛇之属;“尤”亦为蛇之象形。《黄帝四经·十大经》称蚩尤为“之尤”,王大有先生认为有“龙迹”、“履龙迹”之意。黎,又称九黎,“九”亦为龙蛇之象形。黎与骊,其意想通。骊有纯黑色的马、骊龙、两马并驾等意。黎色即黑色,蚩尤即龙,山东金乡县东汉画像石上有蚩尤战斗俱怒图(《焦氏易林·蒙之四》:“白龙黑虎,起须暴怒。战于阪泉,蚩尤败走”、《焦氏易林·坤之二》:“白龙赤虎,战斗俱怒;蚩尤败走,死于鱼口”):蚩尤作牛首人身,两手各执一缰绳,驾着两匹奔跑的马,马首似龙首,即为龙马。可见“骊”即黎、九黎、蚩尤。因此推测,蚩尤有可能是在临潼骊山一带被黄帝擒拿或械杀,“黎山”与附近的元君庙、华县蚩尤城一样,都可能与纪念蚩尤有关。由于蚩尤形象历来不佳,黎山可能在某个时候被人改作骊山(先秦时渭南有骊戎,后为晋所灭。与冀戎一样,骊戎也可能是蚩尤族后裔)。《山海经·大荒东经》说:“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所谓“凶犁土丘”,有一种鄙视之意,可能即因蚩尤(黎)形象不佳而得名。“凶犁土丘”即黎丘、黎山之丘,笔者认为也是指渭水流域骊山一带(参见拙稿《渭南史家墓地的新认识》)。现在“蚩”有愚笨、痴呆、嘲笑义,《广雅释诂》说“蚩,乱也”,《方言》说“蚩,悖也”,“蚩尤”即愚味的龙(虫),也是捣乱的龙(虫),这些都说明蚩尤在中原正统历史文化中形象不佳,应是黄帝后裔和后来正统历史宣传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在作了上述考证和推断之后看到冯广宏先生评述王家佑先生关于道教和古蜀文化研究的一篇文章,也说“黎山”为骊山。文曰:“王文举出的《黄帝传》,可说综合了许多远古的传说,有颇深的内涵。此经提到天降一人首鸟身的妇人,名为玄女,这就是王氏所称的鸟母。她曾协助黄帝战胜蚩尤……后来‘黎土羌兵驱应龙以处南极,杀蚩尤于梨山之丘’,位于今陕西骊山”(冯广宏《鸟母与古蜀文化》,《四川文物》1997年第3期)。可谓又一佐证。 探索蚩尤死亡的第三个线索是:解州、盐池。 《路史·后纪四·蚩尤传》说:“(黄帝)传战,执(蚩)尤于中冀而诛之,爰谓之解。”即蚩尤被肢解而死。《皇览·冢墓记》、《十三州志》均言在山东寿张、巨野一带有蚩尤肩髀冢,其“身体异处,故别葬之”,这些传言都不是凭空而起。王大有先生对西水坡45号墓死者作了认真的考察,认为“墓主人身首异处,明显是非正常死亡”。他说:死者“左右臂各断作三截,左手齐腕斩断已不存,脚趾被截。这具骨架的胸骨、胸椎、胸肋,可以看到齐整的切割斩断的痕迹,腰椎也可看到齐整的斩断痕。除了胸腔上残存的两段胸肋外,其他胸肋都已不存在,这显然是经过开膛破腹和开胸。这样做的目的,除了置人死地外,应是为了取胸中、腹中的内脏,当然,包括心脏和胃在内。否则这一部位不应受此破坏,并荡然无存。显而易见,墓主人的尸体被肢解后,上半身胸以上,保存着头和肩,下半身保存着腰、骻、髀、股。这说明墓主人的尸体当时是肩髀两部分。下葬时才把这分离的两段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完尸’。在这个经过‘整形’的肩髀人体的脚下,又摆置了髀肩斗魁北斗星。斗魁即北斗星的头和肩,髀骨是北斗星的下肢。这样构成了一个肩髀形的北斗星座。这个M45肩髀人体和肩髀北斗的双重‘肩髀’,决定M45是肩髀真身墓的性质。”因此,王大有先生最早推断西水坡45号墓死者为蚩尤(王大有著《中华龙种文化》87-88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5月版)。那么蚩尤在什么地方被黄帝所肢解呢?《梦溪笔谈》卷三说:“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市南,学者皆谓此即蚩尤被肢解之地。从考古学的角度看,这也是可能的:蚩尤在临潼骊山、华县元君庙一带被擒获或械杀,然后被胜利的黄帝部落押解回到其大本营今山西运城一带再行肢解,其后蚩尤尸骨又被蚩尤族人所抢走,掩埋于河南西水坡。东庄类型既发现多人二次葬,其早期又出现半坡类型文化因素(运城市北还有一个半坡村),都意味着半坡人到达了庙底沟类型早期的核心地带即黄帝部落的大本营。由于目前东庄类型早期特别是运城一带的考古学文化与渭水流域半坡类型的关系尚很不明朗,材料极有限,因此这种推测仅具有一种可能性。另外,解州的得名也有可能不是因为蚩尤被肢解于此,因为该地出产盐卤,其色正赤,可能被后人附会为蚩尤死地,正象蚩尤与枫木的关系一样,红色让人想到蚩尤之死。据笔者的理解,蚩尤大约总是死于临潼骊山、华县元君庙一带或山西解州,而不会是今之河北中部或河北涿鹿。 另外,河北涿鹿一带既有一系列有关蚩尤的遗迹,也有一系列有关黄帝的遗迹,是很可疑的。黄帝既然留蚩尤民于“涿鹿之阿”,按理蚩尤民是不会建设黄帝纪念物的。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后岗类型的北界正在河北涿鹿一带,所以当地有蚩尤遗迹和传说包括“阪泉”、“涿鹿”都是不奇怪的,但蚩尤民绝不会建黄帝城、黄帝祠。晚于后岗类型的黄帝族文化庙底沟类型沿汾河、太行山一线北上到达河北涿鹿一带,有可能建设黄帝纪念物,但庙底沟类型的居民好象没有这种习惯。庙底沟类型分布和扩展范围极广阔,但只有中原腹地才有一系列有关黄帝的遗迹。笔者推测河北涿鹿一带的黄帝城、黄帝祠的得名不会很早,很可能出于古人的附会。也许这个问题并不难得到解决。(作者:王先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