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私生秦始皇这个故事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案中案。西汉初年,吕后称制,成为汉朝实际上的统治者。为了给自己的篡权提供合法的理由,吕氏党人便编出了这个故事。编这个故事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说明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吕氏才是秦朝真正的王室血统,在血统上与赤帝子刘邦相竞争。吕后说自己是吕不韦的后人,而吕不韦又是秦始皇的父亲,那么自己当然也是有资格称制执政的。这比小吏刘邦慌称自己是无人得见的虚幻的赤帝子而得到天命资格要更站得住脚。二是说明吕氏才是秦王朝的正宗继承者,而不是刘氏。既然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那么秦朝当然就自此变成了吕氏的天下,以吕后为首的吕氏家族重掌天下也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了。刘氏复辟后,这个故事又由于可以给秦始皇抹黑而得以存活。由于司马迁写史记不是官方修史行为,因而得以在选材上随心所欲。司马迁对吕后很敬佩,对刘氏诸帝却多有诋毁,他在选入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带有同情吕后的成分的。汉朝与秦朝一脉相承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汉朝一再想突破秦朝打下的政治大框架,但却很少有什么建树。吕氏声称秦朝也是吕氏的说法对刘氏政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是有很大威胁的。 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孝成王大怒,要杀了秦国的质子子楚。子楚与吕不韦用六百金向看守他们的官吏行贿,逃回了秦国。赵国要杀死子楚的妻子和儿子,赵夫人凭借自己家中的强大实力,竟然得以隐匿逃过了此劫。赵夫人为子楚与吕不韦提供的行贿用的六百金和赵夫人能够凭借家族势力得以躲过赵王的追杀、母子平安,都足以说明赵夫人是豪强大家之女,而不是没有身份地位的邯郸歌舞伎。 嫪毐集团是秦王政即位后崛起的一支政坛新军,它依靠的是秦王政的母亲赵太后。秦庄襄王赵子楚死的时候不过三十四岁,赵太后的年龄肯定还要更年轻。秦王政即位的时候只有十二岁,按照当时的法律,秦王政的母亲赵太后有代秦王政执政的权利。但是,一方面由于吕不韦已经垄断了朝政,一方面由于赵太后本人不关心政治,赵太后一直没有实际行使过代秦王政执政的权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秦国政府都是由吕不韦实际主持工作,在需要以国王的名义颁布法令的时候,就到赵太后那里申请盖上赵太后和秦王政的玺印。秦王政由于还没有成年,玺印由母后掌管,代为行使国家元首的批准权。在法律上,赵太后批准政府申报事件是事件生效的一个必经程序,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程序,但由于赵太后对政治的不关心,只要政府申报,赵太后就盖章批准,使得国家元首的批准权这项重要权力成为了一种形式主义。但是,这种情况在嫪毐出现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赵太后在嫪毐的授意下,开始干政,要从吕不韦手里夺回本应由自己行使的执政权。 嫪毐的本名不叫嫪毐,具体叫嫪什么一不可考。毐是一个会意字,上边是士,下边是毋,《说文•毋部》解释毐为士而无行者。姓嫪的这个年轻人在政变失败后,被秦王政处死,这个年轻人死后被命名为嫪毐,这是一个很耻辱的名字,以此警示后人。给自己的对手命名耻辱的名字,让对手死后也要遭受后人的唾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特点的现象,著名的纣和桀与嫪毐一样,都属于这种情况。纣的本名叫辛,桀的本名叫履癸,纣和桀都是他们的对手在胜利后给他们起的名,都带有无德好武之意,对于一个国王来说,这样的称呼是耻辱的。嫪毐的毐字是政敌对他的定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嫪毐是个士人出身的权臣。 赵子楚被吕不韦害死后,青年寡妇赵太后不甘寂寞,与嫪毐通奸。战国时期,社会风气十分开放,还没有守寡这一套儒家伦理的束缚。秦国的宣太后与魏丑夫,燕国的易王后与苏秦的通奸在当时都处于一种公开的状态,人们对此已习以为常,并不排斥、指责。国君死后妻子改嫁的事在春秋战国时期屡见不鲜,当时的婚姻制度十分自由,当事人和旁观者对此在心理上都不存在障碍。嫪毐与赵太后通奸并没有法律上和舆论上的障碍,没有必要躲躲藏藏。 嫪毐应该不是宦官。按照秦国的法律,宦官是绝对不能封君的。而且在整个战国时期,各国都没有封宦官为君的例子,可见宦官封君在当时是不可能的事。即便是赵高,虽有拥立胡亥的巨功,也没有被封为君,就是明证。 说吕不韦与赵太后私通后来又把嫪毐送给赵太后以代替自己的说法是不真实的。赵太后是赵国的豪强大家之女,不是吕不韦购买的邯郸歌舞伎,与吕不韦没有前情。吕不韦杀死赵子楚,赵太后与吕不韦有杀夫之仇,更不会与吕不韦私通了。赵太后心里一直有为丈夫报仇的打算,但是由于力量太弱,自己又不谙政治斗争,而且秦王政还小,赵太后不敢与吕不韦为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