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组织 > 其它 >

大运河畔皂林驿(图)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天津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皂林驿站,是京杭大运河流经桐乡的一个驿站,桐乡城向为水陆通衢,驿铺之设甚早。唐朝初年,设石门驿(今石门镇),后废,宋置皂林驿(今龙翔街道皂林村)。元有马驿、水驿之分,皂林水驿有船30只,船户300户。明设皂林驿丞一员,船8只,水夫80名,馆夫12名。宣德五年(1430年),分属桐乡县。嘉靖十二年(1533年),移设崇德县南门外,仍名皂林驿。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添置腰站于皂林,设官马30匹,马夫20名,二十年撤。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裁皂林驿丞,驿务归县管理。民国元年(1912年),裁撤驿站。
    历史上的皂林曾历经多次大规模战火,早在春秋战国时,皂林是吴越两国古战场,兵戎相见,百姓流离失所,一片荒芜。元明两朝,皂林战事不绝,特别是徐达与张士诚于皂林一战,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而后倭寇侵扰,最激烈的一次,是嘉靖年间浙江总督胡宗宪麾下参将宗礼也战死于皂林驿塘路上。
    驿舍不仅为送往迎来的场所,也是文人墨客会集的地方。在浩瀚如烟的文史中寻觅,却发现有关皂林驿的诗作却并不多,最著名的恐怕就是明朝贝琼留下的那首《皂林驿》:“朝发白水村,夕次皂林驿。水腥无饮马,林黑有归翮。昔时兵交地,白骨如山积。万灶今已夷,风亭换新饰,居人尚星散,父老悲故迹。团团山月夜,夜逐南徒客。”战乱中的皂林,景色一片凄凉,诗人贝琼见此情景,不由哀怨愁绝,遂提笔写下了这首黯然伤神的《皂林驿》诗。
    贝琼(1315~1379),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江(初名阙,字廷臣)。曾祖名粫,宋理宗时(1225-1264),由苏州徙崇德(今属桐乡市),筑宅语儿溪上,遂为崇德人。贝琼少年时极颖悟,生性坦率.不修边幅而笃志好学,博通经史百家。贝琼文章冲融和雅,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朱彝尊说他“足以领袖一时”。著有《中星考》一卷、《清江贝先生集》四十卷。明初至清末五百多年中,在桐乡、崇德二县文士中,公认其文才为第一。
    元、明二代嘉兴府因兵事频繁,造成了皂林驿的败落。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扬州人季舜有出任嘉兴府同知,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带头拿出自己的俸禄支持重建了皂林驿。在他参与编撰的《康熙府志》卷十八中所写的《石门县重建皂林驿碑记》中称:“地方之难治,夫未尝施晷刻之功,而徒以难治诿,予疑其既久矣。观于邑而亦有可解免者,天下之事在人为之耶!”意思是说:只要你真心实意为百姓办事,百姓是会拥护的,地方上的事一定能办成的,这是《石门县重建皂林驿碑记》的主题思想,至今尚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如今的皂林早已是今非昔比,气象万新,依然是浙北水陆交通之要冲。千百年来,这个大运河畔小小的村坊,见证了乌云笼罩,生灵涂炭的岁月,历经沧桑,终于迎来了繁荣昌盛的好时光。
    当我站在西双桥上,极目远望,但见宽阔的运河上波光粼粼,舟楫不绝,两岸整齐划一的石坝逶迤而去,岸边的秋花,正如火如荼的盛开着,在粲然的的阳光下,茂盛的桑林、沉甸甸的稻穗以及随风而动的芦苇,构成了一幅恬淡祥和的水乡秋景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