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孔庙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境内现存的孔庙建筑几乎都是经历了清朝大规模的维修、扩建或重建。有案可查的清王朝各统治时期的地方县志中,都千篇一律地存在着当地有关文庙的礼制记载。皇家颁布的关于文庙建筑的所有规定在这些官方方志的记载中均能看到。同时,在孔庙的碑刻中,均保留了清王朝所颁布的有关礼制规定。 清皇太极将后金改为万万没有想到就位崇德元年(1636年)时,就“建庙盛京(沈阳),遣大学士范文程致祭”。沈阳文庙的建立,开创了东北地区孔庙建设的先河。据《兖州志》记载,清顺治世祖元年(1644年)就遣官祭告阙里,世祖皇就位第二年(1645年)幸太学行释奠后,对孔子加称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于是,清顺治的时期所有孔庙的孔子牌位均由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以后的“圣先师孔子”改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定文庙谥号。此后,各地孔庙,统称文庙,即“文宣先师庙”。顺治六年(1649年),封孔子第六十六代孙为衍圣公。 康熙元年(1662年),即当朝伊始,视太学行释孔奠礼。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王朝又省去“大成”、“文宣”四字,为“至圣先师孔子”。经后全国各地孔庙的孔子牌位均沿用此制。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幸阙里,钦颁御书“万世师表”匾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圣祖仁皇帝在“巡省东国,谒祀阙里”后,御制宣圣孔子赞,作为曲阜孔庙的碑文记载,流传到全国各地文庙。其内容如下: 圣祖仁皇帝御制宣圣孔子赞。并序 盖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传而圣人代宣其蕴。有行道之圣,得位以绥猷;有明道之圣,立言以垂宪。此正学所以常明,人心所以不泯也。粤稽往绪,仰溯前朝。尧、舜、禹、汤、文、武,达而在上,兼君师之寄,行道之圣人也。孔子不得位,穷而在下,秉删述之权,明道之圣人也。行道者勋业烦于一朝,明道者教思周于百世。尧舜文武之后,不有孔子,则学术纷淆。仁义湮塞,斯道直失传也久矣。后人之欲探二帝三王之法,以为治国平在下之准,其奚所取衷焉?然则孔子之为,万古一人也,审矣!联巡省东国谒祀阙里,景企滋深,敬笔而为之赞。 赞曰 清浊有气,刚柔有质。圣人参之,人极以立。行著习察,舍道莫由。惟皇建极,惟后绥猷。作君作师,垂统万古。日惟尧舜,禹堂文武。五百余风,圣挺生。金声玉振,集阙大成。序《书》删《诗》,订《礼》正《乐》,亦穷象系,亦严笔削。上绍往圣,下示来型。道不终晦,秩然大经。百家纷纭,殊途异趋。日月无逾,羹墙可晤。孔子之道,惟中与庸。此心理,千圣所同。孔子之德,仁义中正。炳懿之好,根本天性。庶几夙夜,勖哉令图,溯源泉洙泗,景躅唐虞。载历庭除,试观毫仰赞。心为遐企。百世而上,以圣为师;百世而下,以圣为师。非师夫子,惟师于道。统天御世,惟道为宝。泰山岩岩,东海泱泱。墙万仞,夫子之堂。孰窥其藩,孰窥其径?道不远人,克念作圣。 这是从四川文庙《勒州治学宫石碑》所记载的《圣祖仁皇帝御制宣圣孔子赞》文汉《勒州治学宫石碑》是根据当时颁布天下的御制宣圣孔子赞,在全国各地清代康熙年间始建或重建、扩建的文庙建筑中被广泛刻制的文庙碑刻之一。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又颁布《御制颜曾思孟赞》,颁赐至省,俾勒石于天下学宫。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朱了发明了圣道,轨于中正,其功甚伟,故命礼臣帝对于朱熹的最高礼遇和评价。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又颁定宋名臣范仲淹从祀孔庙。清王朝对于进入文庙从祀人员必须由皇帝钦定。据《清史稿》记载:清世以名臣从祀孔子庙斌、陇其、伯行三人而已,皆以外吏起家,蒙圣祖恩遇,陇其官至御吏。而谦能清正,民爱之如父母,与斌、陇其、伯行如一,其不为时说容不得而为圣祖所学护也亦如一。汤斌、陆陇其、张伯行三人,都是从地方官吏起家,蒙受圣祖恩惠和知遇而进入孔庙从祀。 雍正元年(1723年),封启圣公以上五代王爵,将启圣殿更名为崇圣祠。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阙里孔庙因灾进行修建,雍正命东抚陈世倌监修,正殿用黄琉璃瓦,两庑用绿琉璃瓦,以黄瓦镶砌屋脊。大成殿内圣像选内务府匠人用脱胎之法敬塑。大成殿建筑始用黄瓦,表明了孔庙建筑在礼制上的提升,儒学成为官学,孔子享受帝王礼遇,孔庙配享皇宫建筑式样。自鲁城出现以孔子故宅为依托的三间庙屋以来,历经一千多年的演变,到此形成了金碧辉煌的皇家建筑式样。增加了先贤牧皮、乐正子、公都子、诸葛亮、魏了翁等20人于东西庑从祀,增加了宋代张迪于崇圣祠从祀。后又增加林放等6人为先贤从祀。这些人员都是春秋战国一清代的儒学名流和相关的官宦。还颁布了孔庙祝文、乐章、佾舞、图谱等祭祀程序和礼仪。至此,孔庙祭祀有了比较规范的专用乐兵团及其相关程序和舞蹈式样。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书“生民未有”匾额,颁定阙里及天下孔庙悬挂。雍正五年(1727年)颁布定 乾隆二年(1737年),颁定国学北京孔庙盖黄瓦(黄色琉璃瓦),崇圣祠盖绿钯琉璃瓦,增加先儒吴澄从祀。孔庙大成殿由于皇帝颁布定盖黄色琉璃瓦,从此正式明确孔庙建筑参照皇宫礼制建设。北京孔庙、曲阜孔庙主殿大成殿面阔九间,俨然一派宫殿气氛。地方孔庙也由青瓦、筒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大成殿也由面阔三间升为正间、七间。乾隆三年,临雍释奠行三礼,书“与天地参”,匾额悬挂阙里及天下学宫,又“制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颁联悬阙晨及太学大成殿。乾隆六年(1741年)钦颁《文庙正殿两庑位次图式》。孔庙正殿两庑位次图式由皇帝颁布,避免了各地孔庙从祀先贤先儒排序的随意性,从而保证了从祀人物的严肃性、权威性。乾隆九年(1744年)又颁布孔庙大居殿崇圣祠祝文。至此,涉及孔庙祭祀程序的相关文字材料全部由皇室认定,全国各地孔庙参照执行。清乾隆蛙式尊孔达到高峰,从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月,乾隆皇帝亲自参加祭孔活动以来皇帝出马参加祭孔次数最多的一梯形。其间影响很大的有: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二月、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二月、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月、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三月的祭孔活动。 自清顺治以后,各朝皇帝均在曲阜孔庙或北京孔庙题写了匾题写了匾额,并要求各地孔庙效仿摹制。目前孔庙保存的匾额主要有:“万世师表”(康熙)、“生民未有”、“大成殿”、“大成门”(雍正)、“与天地参”(乾隆)、“圣集大成”(嘉庆)、“圣协时中”(道光)、“德齐帱载”(咸丰)、“神圣天纵”(同治)、“斯文在滋”。这些匾额几乎由一样的规格和模式被除数仿制于全国各地的孔庙建筑之中。现存比较完整的有:曲阜孔庙、北京孔庙、云南建水文庙等。在近现代,一些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如黎元洪(“道洽大同”)、蒋中正(“道冠古今”)等,出于各种政治目的,在他们执政期间,也仿效清代各王朝统治者,为孔庙题写匾额。但是这些题字并不被大多数文庙所效仿,不过,还是有地区将其模仿刻制于当地孔庙之中。 可以看出,清代孔庙于清代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在其礼制上作了统一规范,在建筑形式、建筑命名、建筑色调、内容陈设、祭祀活动规格及其程序由统治者向全国颁布统一的标准尺度,从而使得孔庙建筑体系成为中国古建筑中最为规范的建筑式样。一般来说,清代地方孔庙建筑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有“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中轴线东西向依次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东庑、西庑”等主要建筑。这些建筑也是识别孔庙保持是否完整的主要标志。《版权属于中国国学网,若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