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徳安县城西北32公里(今车桥镇义门村)的东佳书院(现为遗址),是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它比白鹿洞学馆至少早半个世纪。据中国古代书院史之研究,江西徳安东佳书堂创立于唐龙纪年(公元889年)前,发展到宋,成为江南著名的书院,所藏书、帖“号天下第一”(文德翼《求是堂集》)。 义门始祖陈旺于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因官置庄,籍于江西江州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即今江西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自是家庭益盛,义居三千七百余口,多次蒙敕命旌表和蠲免沿征差役,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奉敕建义门坊曰“义门陈氏”,遗址名曰“敦睦”。遗址包括“御书楼”、“都蚕院”、“公婆大土丘 ”、“寿安堂”、“东佳书堂”等,是“江州义门陈氏”的发祥兴旺之地。现全世界8000余万陈姓中98%是江州义门陈的后裔,全国还有许多地方陈氏的门首写有“义门世家”的匾额,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说。义门陈氏是北宋中叶最大、最典型、极为罕见的封建家庭组织。 江州义门陈氏十分重视子孙的教育,起初,东佳书堂收本族子弟入学。唐大顺元年(公元890年),陈崇在《陈氏家法三十三条》(宋朝时收藏国史馆,赐王公大臣各一本,使知孝义)中规定:“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弟侄子姓有赋性聪敏者令入学。稽有学成应举者”。又“立书屋一所于住宅之西,训教童蒙,每年正月择吉日起馆,至冬月解散。童子年七岁令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佳”深造。“书屋”与“书堂”统称为“陈氏书堂”,只是施教程度不同。“书屋”是基础教育,教化童蒙;“书堂”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或近于大学教育,为应举出仕培养人才。 陈氏家族对子孙的德育要求更高,管教更严。另从《陈氏推广家法十五条》中可以了解:“子孙于蒙养时,先当择师,稍长,令从名师习圣贤书,教给礼义。不可读杂字及学刁滑词讼之事,以乖行谊心术;亦不可学诬罔淫邪之说。如果资性刚敏,明物清醇者,严教举业,期正道以取青紫。若中人以上,亦教之知理明义,使其去其凶狠骄惰之习,以承家教。又当教之以忠厚而俭朴,因之庶免习为轻浮以入败类”。总而言之,义门陈氏办教育的基本思想是要子孙普遍受教育,施教程度因人而异,不成才则成人,非得“礼乐以固之,诗书以文之”而不可。于是“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焉!”(徐锴《陈氏书堂记》)。 后来,随着书堂规模逐渐扩大,开始向外姓招生。“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释文莹《湘山野录》、《五代史》)。徐锴在《陈氏书堂记》中也写道:“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田二十顷,以为游学之资……四方游学者自是宦成名立者盖有之”。像进士章谷、夏竦即是东佳书堂学生,可见,陈氏办教育影响之大。 东佳书堂所置学田二十顷,似为我国最早的学田。这一举措,对我国古代教育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陈氏家族如此重视教育,对家族后来的发展以及历代人才辈出,都有一定的潜在因素。 东佳书堂当时就为国家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如陈氏“八英九才子”“同榜三进士”广为美谈。据各地义门陈氏宗谱载:仅“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计,应举登科者四百有三。郎署之在朝者琛、逊而下十八人,当要路而居刺史、司马、参军、县令者珪、俦而下二十九人”。名震朝野,蜚声全国。因此,有不少文人墨客吟诗赞颂:如钱若水的“居住东佳对白云,义风深可劝人伦。儿童尽得诗书力,门巷偏多车马尘……”,宋琪的“群贤肄业文方盛,孝友传家族更豪……”,张齐贤的“儿童歌舞诗书内,乡党优游礼乐中……”, 还有苏轼、陈尧叟、杨亿等诗词、墨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