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上午,30名年轻人身着宽袍大袖的“汉服”,在上海嘉定孔庙举行成年礼。路人纷纷猜测:是在拍古装电视剧吗? 在这些宣传复兴“汉服”的身体力行者看来,汉服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近年来,四书五经、竹帛简文、中装长衫,这些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老百姓同“迂阔”、“酸腐”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又以“国学”的名义登堂入室,且有流行趋势。 新世纪,“国学热”意味着什么呢? “国学”越来越热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曾经掀起“文化热”,“文学青年”、“朦胧诗”……一度成为时髦的词语。然而在这些西方化的概念中,人们很难找到“国学”的影子。国内一些高校曾开设国学班,相对有影响的是1994年开始历经7年的北大“文史哲综合试验班”,这时候的“国学”,更多情况下只是一种少数人参与的研究。 跨入新世纪后,“国学热”蔓延:先是被人称为“当代大儒”的蒋庆,在宋代大学者王阳明悟道的贵州龙场买地兴建“阳明精舍”。2004年,蒋庆花费两年时间编撰一套12册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并正式出版,其中收录了从《诗经》《孝经》到王阳明的《传习录》,共19部儒家经典15万字。他主张对12岁以前的孩童进行“蒙学教育”。 “读经运动”尘埃尚未落定,一系列活动推出:2005年7月,政府宣布将在海外成立100所孔子学院;9月28日,曲阜市政府主持公祭孔子诞辰大典;10月22日,甲申年重阳炎帝陵祭祖大典在株洲炎陵县炎帝陵举行。曲阜还将于今年4月28日在曲阜孔庙推出月度祭孔表演,10月底前,每月28日将祭孔表演作为旅游项目向中外游客推出…… 教育界也以高昂的姿态介入。2005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举行了开学典礼。最近,北大哲学系“乾元国学教室”国学“老板班”开班、中国国学俱乐部正式开张,成为新的话题。“人大国学班现在一切运转正常!”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日前在上海的“国学与和谐社会”南北论坛上说。 冷热之间 八十多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国学”持激烈的反对态度,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主张将《论语》《孟子》等旧学典籍扔到故纸堆里去。许多年过去了,尽管“国学”受到的关注不断增多,但是这些声音不尽相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许博渊撰文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与其恋恋于过去,不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恋旧莫如创新。 在“国学与和谐社会”论坛上,一些学者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张立文教授表示:“在当前网络普及化、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的情境下,我们要在全球意识,全球视野的前提下,重振国学。中国拥有5000年历史传统,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在这样一个具有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的国度里,如果传统文化在这一代断了,我们的后代子孙是要骂我们的。” 他说:“中国的文化和学术,过去是照着西方讲。要改变文化虚弱的现状,我们应该变‘照着讲’为‘自己讲’,‘讲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凸显中国文化的精神和魅力。”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重振国学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文化的复兴就没有民族的复兴,国学的和谐精神在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资源。” 国学虽热,但国学教育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据去年新浪网和中青在线的一项调查,1万多个接受调查者中,有69.6%的人是通过自学来学习传统文化,这正好说明教育的缺位,需要作出弥补。与上世纪初国学概念最早被提出时的情况不同,这次国学复兴的特征之一,是国学重归教育体系内。 现在国学教育基本上由各高校的国学班、国学研究中心、国学院来承担,对此,纪宝成校长表示,正规的国学教育刚刚起步,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办国学院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现在不存在要不要办国学院的问题,问题就是怎么样办得更好。”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学? 上世纪初,国学大师章太炎为国学下了一个定义:“一国固有之学”,是传统的固有学术、文化。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国学究竟应该怎么认识呢? 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姜义华教授认为:国学不是一经创造就凝固的东西,而是蕴含在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当中,经过不断解释、不断焕发青春的东西,它与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成果并不矛盾。 当代人对于国学存在着不同的理解。穿长衫、读古书,这些国学的外在表现往往被认为就是国学素养本身。复旦大学哲学系副主任王德峰认为:“国学是一种文化生命的感悟。中国人讲道是从感性生命去讲,这是中国人对于真理的理解。今天这样的理解还在不在?我看是在的。我相信康德的真理,也相信黑格尔、马克思,他们的真理都是从西方思想中演变出来的。但是我作为一个生活中的人,我还是中国人。”“真正的国学存在于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的实践中。”王德峰说。 对于吃着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的中国年轻一代来说,国学应该怎样保持自身的吸引力呢?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林尚立教授表示:“国学要复兴,就必须有魅力,就必须让全国人民竖起大拇指,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学必须成为一门大智、大气、大美的学问。” (滕育栋 肖春飞 刘丹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