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功课的由来:早晚功课是道教的宫观道士主要的修持形式之一。课指的是课诵,功课就是例行的作业。早晚功课就是道士每天早晚两次上殿念诵必读的经文。早期道教没有早晚功课的记载。南北朝时,道教的宫观道士有「常朝仪」,《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称,「四众三洞,可旦夕常行,所以谓之常朝」。常朝仪的核心部分是礼十方,同後来的早晚功课以诵念咒经诰为主不同。但以天天举行的形式而言,又是十分接近的。明代正续《道藏》中亦无早晚功课的经籍。清代成书的《道藏辑要》收有《清微宏范道门功课》和《太上玄门功课经》等两种,从经名冠以「清微」可知,当是清微派道士传承之经籍,大约出於清代以前。另据佛教丛林约在明代才较普遍地形成朝暮课诵制度,而全真道观建制仿效佛教丛林,因此道教的早晚功课制度,推测可能形成於明代的中晚期。明末清初,道教的主要宫观才较普遍地以早晚功课作为一种修持形式。 早晚功课的内容和作用:道教宫观道士的早晚功课的内容大致是相同的,主要是经、诰和咒等。但随著所属宗派的不同,所在地区的差别,也略有差异。例如:全真派的早课中有颂赞本派祖师的「北五祖诰」、「南五祖诰」和「七真诰」。正一派的晚课中有颂赞本派祖师的「祖天师宝诰」和「虚靖天师宝诰」,茅山道院道士的晚课中有「三茅真君宝诰」等等。宫观道士的早晚功课的程序大致相同,都是以「开经偈」或「香赞」开始,以「十二愿」和「三皈依」结束。早课中间包含三个部分,一是各种咒(如:凈心神咒等),二是几部经(如: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等),三是各种诰(如:玉清宝诰等)。晚课中间包含二个部分,一是几种经(如:太上洞玄灵宝十方救苦妙经等),二是各种诰(如:斗姆宝诰等)。宫观道士日常举行早晚功课的目的是为了修道。柳守元《清微宏范道门功课》的《序》中称,「金书玉笈为入道之门,宝诰丹经乃修仙之路。得其门,可以复元真之性;由是路,可以炼不坏之身。是故羽士住丛林,奉香火,三千里行持,十二时中课诵。朝夕朝礼,期上接夫圣真;夙夜输诚,祝永绵夫国祚」。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养生,柳守元称「不勤持诵,何以保养元和」。道士作早课时,多在卯时,此时,阳气初升,阴气未动,饮食未进,气血未乱。通过早课,会产生心平气和、脉通窍利的保健功效。晚课时间一般在酉时,此时人已疲倦,阳气衰微,阴气渐旺,邪气游荡,通过晚课,能消除疲劳,平静焦躁,产生精力振奋、有益睡眠的功效。因此,柳守元云:「若能矢志专诚,二六时中,猛勇精进,永无退转,在世端能出世,居尘自可离尘,出入虚无,逍遥宇宙,自由自在,无灭无生,方寸不染,一尘妙用,直超三界。若此者,了自心一念之尘根,脱世上三途之苦厄,履长生之大道,渡苦海之洪涛,禳灾而灾消,祈福而福至,无求不应,有感皆通」。 参考文献: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 《清微宏范道门功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