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宜兴凤凰村定居后,每天都有四乡八邻的老者们前往凤凰村,找苏轼喝茶、聊天、谈禅。这些长者们在与苏轼的交往中,发现他对喝茶不仅有浓厚的兴趣,而且非常讲究,还能道出很多喝茶的道理。一是要用阳羡唐贡茶,二是要用紫砂壶和白窑瓷碗作茶具,三是要用罨画溪中段的河水,四是要用潜洛瓦炊煮水,桑树枝作燃料。苏轼把这叫做“桑梗煨炊,贡茶入紫砂”。具备了这四种东西,苏轼喝起茶来,必然手捋长须,吟诗作对,十分自在。久之,长者们感到奇怪:人们都只听说李太白斗酒诗百篇,陶渊明是饮酒赋诗南山下,可苏轼却是饮茶赋诗,其乐无穷,甚是不解其中奥妙。 一天,恰逢苏轼又在饮茶吟诗,众人越发好奇,便齐齐上前打躬作揖道:“苏公喝茶为何如此讲究,这般雅兴,能否赐教一二?”苏轼放下茶碗,还礼道:“诸公请坐喝茶。说到赐教,不敢当,不过……”苏轼见乡邻们登门造访,很高兴,便滔滔不绝地讲起他的“茶经”来:茶乃清心悦目,滋阴壮阳,释滞消壅,帮助消化,兴奋大脑,调节内腑气息之佳品。然而,吃茶必讲究,其煮茶所用之水,是第一要讲究的。水质佳,保茶本色,增清香,润喉舌,生津液。罨画溪中段之水最好。乡邻们听得频频点头,连声称是,不过,心里对苏东坡所说的一条河中的水还分上、中、下三段的说法,还总是半信半疑。 第二天,大家商量好要考考苏轼,便事先“买通”他的书童。然后对苏轼说:“苏公,今日我等特来听你讲茶经,且要品尝你亲自煮的茶,不知可否?”苏轼哈哈笑道:“承蒙各位抬举,请大家品尝。”于是叫书童赶快去罨画溪中段取水。书童高高兴兴地挑着两只小瓮,直奔河边,很快便将水取了回来,苏轼当即动手,用银铫吸水倒在瓦炊中,叫书童抱来桑梗煮水。待水开后,便亲自提炊冲茶,盖上壶盖,停一歇再将壶内之茶向各位各倒一瓷碗。大家亦不客气,端起来就喝,并连声叫道:“好茶!好茶!” 谁知苏轼把茶壶一放,对书童问道:“此水何处取来?”书童忙回答道:“青龙湾以下,渡口之上。”苏轼冷眼道:“这么说来是中段水了?”书童道:“正是。”“胡说!”苏轼瞪了书童一眼,说:“莫要欺骗老夫了,此乃下段转水墩之水,如何瞒得过我!”众人见真情点破,大惊,赶忙上前拱手赔礼道:“苏公莫怪书童偷懒,此举乃我等老朽想一试先生真假耳!再请教苏公,这水你是怎么辨别出来的呢?” 苏轼听罢,哈哈笑道:“青龙湾水流湍急,性强,沏茶,味浓;转水墩水缓性弱,沏茶味淡。唯有这罨画溪中段急缓相半,冲出来的茶不浓不淡,恰到好处。刚才泡了半天方见茶色,就知这水定是转水墩取来的。”老者们听了佩服得五体投地。苏轼又道:“整个罨画溪水清凉,醇厚,不妨与诸公看看。”随即取水一杯,将铜钱数枚逐一投入,杯中水涨而不溢,形似馒头状。大家看得呆了,半天方才回过神来,不禁感慨道:“吾辈久居阳羡,均不知罨画溪水如此之佳,苏公用心精细,乃神人之德矣!” 苏轼见诸公如此谦和,与自己谈论茶经,诗兴顿时勃发,随口吟诗一首: 活水还将活火烹,自临钓台汲深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犹作泻时声;未能饱食禁三碗,卧听江城长短更。 苏轼在宜兴居住的时间不长,但他的“茶经”却在宜兴颇有影响。宜兴本来就以盛产阳羡茶而闻名,而且是我国有名的陶都,出产的紫砂壶闻名海内外。因为苏轼饮茶用的紫砂壶喜欢用提梁式,做壶的紫砂艺人便把提梁壶取名为“东坡提梁壶”,以纪念苏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