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图 阳春三月,新茶上市。 茶,最初被人们广泛利用只是作为饮料。然而进入世间的几千年,它浸润了人类社会太多的品格趣味、冷暖炎凉,也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味和功用…… 文人雅客乃至佛门助推饮茶,唐代《茶经》为茶史划时代 茶作为饮品,从来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不过是百姓生活的一种日常消费品。而比起“沉默的大多数”,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客则给茶赋予了更多的品格与趣味。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最初的清谈家多为酒徒,如著名的“竹林七贤”。后期的清谈家则出现许多茶人,他们以茶助清谈之兴,把饮茶与精神恰到好处地结合到了一起。 道家修行长生不老之术,要炼“内丹”,实际就是作气功。茶不仅能使人不眠,而且能升清降浊,疏通经络,帮助修炼,所以道家也爱喝茶。 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是禅宗。禅宗始祖达摩倡导的禅法是“大乘壁观”,就是用面壁打坐的方式让精神集中、思想专一以参悟禅理。据说达摩自己就曾面壁十年才终成正果。史书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惟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玄学家、道士、禅宗佛门,对饮茶习俗的兴起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真正集唐代以前茶文化之大成,奠定了饮茶的高雅品味的,还要推人称“茶圣”的陆羽所著的《茶经》。 唐开元年间,今湖北天门县龙盖寺住持智积法师收留了一个三岁的孤儿,就是后来的陆羽。陆羽少年聪慧,博览群书,有文采,好深思,“耻一物不尽其妙”。 陆羽托身于佛寺,茶与佛教有难解之缘。智积法师是一个喜茶且擅长品茶的和尚。有一则传说称,因陆羽善于煮茶,智积非陆羽的茶不饮。后来陆羽脱离佛寺云游他乡,智积便断了茶。这件事让当朝皇帝代宗知道了,有些不信,便召智积进宫令人奉上名茶。智积喝了一口便放下不饮。代宗又秘召陆羽进宫,由陆羽煮茶再让智积品尝。智积一饮而尽连声称赞说:“这真像陆羽煮的茶啊!” 《茶经》刻印于唐建中元年(780年),虽然全书只有7000字左右,内容却涵盖了茶学的各个方面。全书共三卷十章,其中介绍了茶树的起源、茶的名称演变及饮茶的功效,采茶、制茶以及贮藏茶叶的各种工具,茶叶的种类、采制方式和品质鉴定,煮茶、饮茶的各种器皿,煮茶方法和水的品评,以及全国的名茶产地并品评高下。 《茶经》的出版,在茶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事情。从那以后,文人雅客品茶论茶之风更进一步地兴起。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名叫赵佶的皇帝,即大名鼎鼎的宋徽宗。赵佶身为皇帝,骨子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人雅客。除了在书法绘画等方面卓有建树外,他还是一位高明的茶艺专家。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一书,是中国古代惟一的由皇帝撰写的茶书。赵佶还曾放下皇帝的架子,亲自为臣下烹茗调茶。或许他的确是真心认为,烹茶品茗是高尚高雅之事,于皇帝之尊严并无妨碍吧。果真如此,也真不枉了他一世茶情。 唐宋是诗词的时代,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关于饮茶的脍炙人口的章句。比如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汲江煎茶》是这样写的: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陆羽在《茶经》中第一次把饮茶与人的品行修养联系起来,称“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而后来的一些人更进一步引申说“茶以芳冽洗神,非读书谈道,不宜亵用。然非真正契道之士,茶之韵味,亦未宜评量”,就实在显得过于“矫情”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