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茶文化 > 茶道 >

汉中的茶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西安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越过秦岭,就到了汉中,便到了南方,因为秦岭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汉中是陕西的南方,当然也是中国的南方。南方的汉中有三件宝,令我印象深刻。
    一是汉中的文人。汉中的文人具有南方的气质,才高而儒雅,且各有各的艺术个性。如王蓬先生,小说写得好,散文也写得好,而且是一位颇有学问的作家。如李汉荣先生,诗写得好,散文写得也很好。汉荣先生看起来一个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诗和文却充满风骨,并且有着思想的锐利。
    二是汉中的女子。汉中是汉水的源头,前几年我曾专程拜访宁强汉水的源头,那个三折九弯才得以一见的岩穴深潭,匍匐三拜,再饮其水,清冽如冰,甘甜如露。由这样的水滋润而成的汉中的女子,自然如贾宝玉所言,是“水做”的了,同汉水源的水一样,也清冽如冰,甘甜如露。我年轻的时候,第一次来汉中,遇一姑娘,三年不忘。苦修三年,以求忘却,三年后发现,那一团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仍然不能散释,于是再来汉江水畔,旧地重游,后来又写了一篇《少女》,那一道情坎方才过去。
    第三,是汉中的茶。南方有嘉木,是为茶。古人说,茶可以“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信然。年轻的时候,我持有三戒:戒烟,戒酒,戒茶。戒茶,是因为读了李汝珍的《镜花缘》,其中说,茶刮油,使人瘦。回想起来,我在二十五岁以前,好像就没有吃过饱饭,虽不敢说骨瘦如柴,但自照镜子,脸面从来没有饱满过,瘦骨清相,不如将两腮吹得鼓起来那样饱满着好看。看二十五岁时的照片,人立于树下,虽然说不上人比树瘦,但堪有一比。三十岁以后,发福,四十岁以后,更发福,五十岁以后,觉得再不减肥就麻烦大矣。减肥之法之一,是喝茶。再次想起《镜花缘》中的话,觉得喝茶有些晚了。其实,对我来说,对于四十岁以后的我来说,觉得茶很苦也很香,正合我心。四十岁以前,觉得茶苦;四十岁以后,觉得茶香。浓肥辛甘非至味,至味只是茶。觉得茶香,必得到四十岁以后;四十岁以前,只是觉得糖甜花香。
    茶是苦的,这是初觉;再味之后,觉得茶淡;又细味之后,才慢慢地觉出香来,这是后觉。再味复后觉,香远益清,又会觉得茶味乃真味、至味。明代洪自诚在《菜根谭》中说:“浓肥辛甘非至味,至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这里说的是味,是人,在我看来,说的也是茶。人生如茶啊。
    古代文人爱喝酒,如阮籍、嵇康、刘伶,如陶渊明,如李白,如白居易,如苏轼。在我看来,酒之文化品格固然与文人契合,而茶之文化品格更与文人契合。酒之文化品格是狂,是醉,抒发的是文人文化人格中雄视百代、笑傲王侯这样的狂放的一面,或者醉眼看人、醉态观世的“醉”的生存方式,而茶的文化品格是淡、静、远,表现的应该是文人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胸怀。酒性烈,宜豪饮,茶味苦而后香,宜细品。酒壮英雄胆,茶淡名利心。据考,茶兴于唐而盛于宋,所以唐宋以前的文人多以饮酒闻名,诗文中言酒多,说茶少。酒以诗名,酒借诗这个超越时空的载体得以传播得以广而告之,似乎中国古代文人都是酒仙或酒鬼。其实,茶之于文人,或文人之于茶,最为相宜。淡,静,远,茶也,然不正也是文人乎?所以,宋以后文人之诗文中,茶就渐渐多了起来。
    试看今日之天下,嗜酒者其谁也?官也,款也,小姐也。
    所以,今之文人,往往以茶而自许。淡也,静也,远也。淡泊明志,静以处世,远离尘俗。
    西乡访茶,登山访茶园,见山上人家,绿树墙头补,白云屋上停,忽然觉得这不就是梦中的家园么?归来品茗说闲,让写字,忽有所感,题曰《入山认归路,品茗淡俗心》。(邢小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