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客店“客店”名称始见于唐。唐白居易《长庆集》卷20《闲夜泳怀因招周协律刘薛二秀才》 诗:“高置寒灯如客店,深藏夜火似僧炉。”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对“客店”有不少的描述:北宋都城汴梁城内,州桥东街巷迄东,“沿城皆客店,南方官员商贾兵役,皆于此安泊”。“清风楼”为东京城内之“无比客店”。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的相国寺附近,客店栉比,其中相国寺东门大街附近的“熙熙楼客店,都下着数”。潘楼街南面的“鹰店”,“只下贩鹰鹘客”。宋人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也记录有当时客店于闹市中的情景。《水浒传》中也有不少描写宋时村野民间客店的情节,如“母夜叉孙二娘”、“菜园子张青”、“旱地葱律朱贵”等都是开店纳客的角色。《水浒传》第四十六回“火烧祝家店”对郓州地界的客店也有段精彩描述:这店“前临官道,后傍大溪。数百株垂柳当门,一两树梅花傍屋。荆榛篱落,围回绕定茅茨,芦苇帘拢,前后遮藏土坑”。一幅宋时村野客店的典型特征!《水浒传》第七十四回中对泰山香客店的繁盛景色也有描述:“(东岳)庙上好热闹,不算120行经商买卖,只客店也有1405间,延接天下香客,到了菩萨圣节之时,也没安人处,许多客店都歇满了”。 一幅香客店的繁盛图。 明代商业颇为发达,尤以沿海地区和大城市为甚。因而明代大城市与沿海地区民间客店甚多。其发展超越了元代的发展水平,与唐宋一样繁荣。鄂多立克在杭州惊奇地发现“ 那里客店很多,每店设10-12间客房”。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对泰山客店的描述:“客店至泰安州,不复敢以客店目之。”客店之多,官府对其也采取统一管理,设置“店历”就是其中一项。《万历会典》卷35收税条上记载:“凡客店,每月置店历一扇,在内赴兵马司,在外赴有司,署押讫……” 在清代,从清初经济残破状况到三朝繁荣局面以及清末衰败状况的变更中,民间客店发展在清时既有兴旺繁荣的状况,也有萧条不堪的情形。忧惠生在其《京华·百二竹枝词》中有“客店别名在校场,三元房屋甚排场”。足见客店的繁荣。而《老残游记》描述清末一家客店的“上房”为“三间房子,一个里间,两个明间……,中间安放一张八仙桌子 ,桌上铺一张漆布……”。如此简陋寒酸,可见一斑。尽管如此,客店作为民间旅馆的一个名称,从北宋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仍保留并延用到现今,足见其生命力的顽强。 三、旅店始见于唐代,为民间提供食宿之场所。《辞源》752页“旅店”条:“旅店,旅客停居之所。”《全唐诗》卷554项斯的《晓发昭应》云:“ 旅店开偏早,乡帆去未收。”宋时,旅店增多。宋《为政大要》中载:“茶坊、酒肆、妓馆、食店、柜坊、马牙、解库、银铺、旅店,各立行老……”《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辛集中也有关于旅店的记载:“司县到任,体察奸细、盗贼、阴私、谋害、不明公事……,旅店各立行老。”作为备膳供宿场所的旅店,其同业行会的出现,一则说明旅店在宋时的地位,二则标志着宋时旅店经济已开始出现行业垄断发展的势头。 在字号上,北宋以前,民间旅店多以姓氏或地名冠其店名,例如唐代长安西市的“窦家店”,崇仁坊之“王家店”,边明河附近之“高家店”等,均是以姓氏冠名的。唐人小说《王糸冲》中的“狐泉店”,汴州西的“板桥店”,是以地名冠名的。宋代,旅店开始出现富于文学色彩的店名,如汴梁城内的“清风楼客店 ”、“熙熙楼客店”等。清风楼取自苏东坡的名句“清风徐来”,表示此店环境幽雅,适宜旅客憩息。熙熙楼出自《史记》129卷《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不外是向商旅表示,来这家旅店的商客就象参加相国寺万姓交易的商人一样熙熙攘攘、生意兴旺,这是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与繁荣的商业相结合的划时代的开端,它表明此时旅店的经营者已发现文学性商业广告的作用。元明清时,这一作法有了新的发展,旅店经营者根据各店接待对象的不同而题写迎合接待对象意愿的匾额,并以此做为旅店的字号或名称。例如,那些以接待进京赴试举子为主的旅店,多挂“状元店”、“连升店”、“高升店”、“三元店”之匾。三元即乡试中的解元,会试中的会元,殿试中的状元,意皆在于祝福投宿者每试即中。接待南北商客的,则多冠名亿魁店、广源店、万隆店等店号,意指住店客人生意兴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