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由于统治者的重视,秦汉时期的水利事业有了长足进步。秦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灵渠。西汉除了治理黄河,还在关中和西北等地修建了漕渠、龙首渠、白渠等重要的水利工程。东汉最值得称道的是王景对黄河的治理,同时还修缮和疏导了许多旧渠。这些水利工程都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者简介】晋文,1958年生,历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秦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由于倡导重农,秦王朝对水利一直非常重视。在统一全国后,秦陆续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最著名就是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修建的灵渠。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为平定南粤,因“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灵渠的开凿,不仅仅是军事,还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秦始皇戍岭时,凿以此通运。其水发源阳海山,在今湖南兴安县东南,北流曰湘,派湘之流,南注为漓,其间兴安地势最高,二水远不相谋,史禄始作灵渠,垒石为铧嘴,锐其前,逆分湘流而激之达渠中,以入漓江。渠长六十里,深不数尺,广丈余,置陡门三十六。舟入一陡,则闭一陡,俟水积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千斛之舟,可以往来南北。盖陡门类闸也。治水巧妙,无如此渠。[1] 总之,灵渠连接湘江、漓江,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促进岭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代的重要水利工程还有鸿沟的疏浚,使之继续保持中原地区水路中心的地位——“与济、汝、淮、泗会。”[2]又“始皇造道陵南,可通陵道到由拳(今浙江嘉兴),塞同起马塘,湛以为陂,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3]。“始皇通汨罗之流”[4],“兴成渠,在咸阳县西十八里,自秦汉以来,疏凿为漕渠,起咸阳,抵潼关三百里,无车挽之劳”[5]。另外,秦始皇出巡之处,当地也都有兴修水利的记载[6]。如《乾隆徐州府志》、《嘉靖志》记载,泗水由沛县流入徐州境内后,其西岸所受诸水有“秦沟水”,向南流有“秦梁洪”;《古今图书集成·江宁府记事》记载:“秦淮,乃秦始皇东巡会稽,经秣陵,因凿钟山,断金陵长垅以疏淮。” 二、西汉 西汉建立后,统治者也特别重视水利建设,治理黄河,在关中和西北等地修建了一批重要的水利工程,为西汉以及后代的农田水利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武帝之前,一些地方官吏就有许多力行灌溉的事迹。《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载:“孝文帝末年,以庐江文翁为蜀守,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七百顷。是时世平道至,民物阜康。”《通典》亦载此事,并称赞“人获其饶”[7]。又《文献通考》卷六《田赋考》载公非刘氏《七门庙记》曰: 予为庐州从事,始以事至舒城,观所谓七门三堰者,问于居人:“其田溉几何?”对曰:“凡二万顷。”考于图书,则汉羹颉侯(刘)信始基,而魏扬州刺史刘馥实修其废。 马端临在读到此事时,曾慨叹“溉田二万顷,则其功岂下于李冰、文翁耶”。可见,汉初地方亦建设水利灌溉工程,推进了农业发展。 武帝即位后,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兴修,业绩斐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一项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是治理黄河。元光二年(公元前132年),“河决于瓠子”,造成严重的水灾,武帝派人堵塞,却未能达到目的。“自河决于夸瓜子口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武帝遂决心治河。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天子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还“自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窴决河。”武帝亲临指挥治理黄河,故“卒塞瓠子”。此后黄河在八十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不仅使黄河两岸人民过上了安定生活,更为农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除了治理黄河,武帝还在关中地区开凿了几条较大的灌溉渠。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为了便于漕粮由关东转输出去,武帝令水工徐伯测量地形,“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漕渠自昆明湖到黄河,长三百余里,不仅使漕运时间缩短一半,而且使沿渠两岸万余顷土地得到了灌溉,为当地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武帝又发卒万人修龙首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即从今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由于商颜山土质疏松,岸易崩毁,无法按照常规方法开凿,于是“凿井”,采用了“井下相通行水”的“井渠法”。十余年后,渠成,自商颜山西引水到山东,长十余里。 元鼎六年(公元前114年),大臣儿宽“奏请穿凿六辅渠”。为了更好地灌溉郑国高地的农田,武帝同意了他的建议,在郑国渠上游修了六条辅助的小渠,即六辅渠。 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又修凿了白渠。自仲山口(今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河至栎阳(今陕西临潼栎阳镇),全渠长近一百公里,灌溉农田四千五百余顷,“民得其饶”而歌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径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百姓自发传唱的歌谣,真实反映出郑国渠和白渠对农民生产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西汉关中还有灵轵渠、成国渠和湋渠等,“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8]。对农业灌溉都大有裨益,而农业的发展也在水利工程的不断完善中前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