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立军屯时,元朝继续在淮河流域募民立屯耕种,民屯的制度设施也逐步健全起来。至元十六年,元朝在“涟、海等州募民屯田”,置淮东淮西屯田打捕总管府及提举司领之,(《元史·世祖纪七》)屯田由姚演主持。次年,在姚演的建议下,“收集逃民屯田涟、海”。十八年又“募民淮西屯田”。至元二十一年十月,“定涟、海等屯田法”,随即“以江淮间自襄阳至于东海多荒田,命司农司立屯田法,募人开垦,免其六年租税并一切杂役”。(《元史·世祖纪一○》)屯田法的制订,标志着元代民屯制度走向成熟。到至元三十年,元廷将芍陂、洪泽两处军屯四万户合并为二万户,又在这里“立民屯二十”。(《元史·世祖纪一四》) 二 两淮屯田组织与规模 元代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形式。军屯以军士屯田,屯田军士按军事编制以万户、千户、百户为单位;民屯则募民屯垦,设屯田总管府和提举司来管理。兵部掌屯田政令与屯田军士兵籍,民屯隶属于宣徽院等中央机构,行省官员直接主管屯田军民。从元世祖忽必烈初年开始,镇戍两淮的蒙古军、探马赤军亦在驻地屯种。成宗以后,多次颁诏“以两淮闲田给蒙古军”(《元史·成宗纪二》)。除各地驻军的例行屯田外,两淮地区还设有专理屯田的机构,其中属于民屯的有淮东淮西屯田打捕总管府、尚珍署,属于军屯的有洪泽屯田万户府和芍陂屯田万户府。 淮东淮西屯田打捕总管府,秩三品,隶属于宣徽院。《元史·百官志》称其职掌为:“掌献田岁人,以供内府,及湖泊山场渔猎,以供膳。”至元十四年(1277),姚演以涟州、海州荒田11 817顷进献。十六年,元廷“募民开垦涟、海荒地,官给禾种,自备牛具,所得子粒官得十分之四,民得十分之六,仍免本户徭役”(《元史·兵志三》),并置淮东淮西屯田打捕总管府管理。随后将涟海湖泊提举司、高邮湖泊提举司、沂州等处提举司、扬州打捕总管府等并入,续增徐州、邳州屯田800顷,共立提举司19处。至元二十六年,省并7处,只保留徐邳、海州、扬州、两淮、淮安、高邮、昭信、安丰、镇巢、蕲黄、鱼网、石湫等12处提举司,除扬州、镇巢外,各提举司都在两淮地区。后提举司再并为8处,共有屯田民户11 743,田地15 193顷。据元末许有壬记载,该屯田总管府“岁入粳米有白粲、精凿。若杂淇、珠粉、饼材、麻菽、姜糯、蒿踞、腊脯、皮革之属,属巨万计。它田又不下五万锭”(《至正集》卷三二《两淮屯田打捕都总管府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尚珍署,秩从五品,光禄寺所辖,隶属宣徽院。《元史·百官志》称,“掌收济宁等处田土子粒,以供酒材。至元十三年始立。十五年,罢入有司。二十三年复置”。立屯于济宁路之兖州(今属山东),有屯田户456,田9719.72顷.每年“收子粒赴济州官仓输纳,余粮粜麦,所入纳于光禄寺”(《元史·地理志一》)。 洪泽屯田万户府,正三品,河南行省所辖。至元二十三年,根据江淮行省燕公楠、忙兀台等人的奏请,“立洪泽南北三屯,设万户府以统之”。屯田土地集中在淮安路的白水塘、黄家幢等处,皆以军户屯种,“为户一万五千九百九十四名,为田三万五千三百一十二顷二十一亩”。(《元史·兵志三》) 芍陂屯田万户府,正三品,河南行省所辖。至元二十一年,江淮行省奏请,“安丰之芍陂,可灌田万余顷,乞置三万人立屯”。元廷随即派遣军士二千人试行立屯,当年便收获“粳、糯二万五千石有奇”。(《元史·世祖纪一○》)随后不断增补军士屯田。至元二十三年,组建芍陂屯田万户府,以军士屯田。屯田军户共达一万四千八百零八,土地在一万顷以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