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自曹魏以来,一直是封建政府重要的屯田区域。元代屯田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期,而两淮屯田地位尤为突出。元朝人曾称,“国家经费,粮储为急,今屯田之利,无过江淮”(《元史·兵志三》,中华书局1976年版)。两淮屯田不仅在整个元代屯田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推动了淮河流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一 两淮屯田的建立 元代在两淮地区屯田,始于窝阔台统治后期。金元之际,淮北地区经过长期战争,人口流移,“土旷民贫”(《元史·刘敏传》),蒙古驻军粮饷全靠河北淇州(今河南淇县)、卫州(今河南卫辉)、汴梁等地转输。顺天(今河北保定)万户张柔总兵河南,“分遣部下将千人屯田于襄城”,以解决粮饷问题.(《元史·张柔传》)其后宗王忽必烈主持漠南军事,“布屯田以实边戍”(《元史·姚枢传》),置河南屯田经略司于开封,以赵璧、史天泽、杨惟中等为经略使,“俾屯田唐、邓、申、裕、嵩、汝、蔡、息、亳、颍诸州”(《元史·杨惟中传》)。并在邓州(今属河南)建置屯田万户府,专管各处屯田。河南屯田经略司的存在虽不过四年,然“积谷七十余万”(姚燧:《牧庵集》卷一八《邓州长官赵公神道碑》,四部丛刊初编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忽必烈即位以后,淮北地区屯田规模逐步扩大。中统初年,宿州(今属安徽)万户张晋亨奏请“汴堤南北,沃壤闲旷,宜屯田以资军食”,随后“分兵列营,以时种艺,选千夫长督导之,事成,期年皆获其利”。(《元史·张晋亨传》)中统四年(1263),忽必烈“以别的因为寿、颍二州屯田府达鲁花赤”(《元史·抄思传》),主持该地区屯田。至元二年(1265)五月,“诏西川、山东、南京等路戍边军屯田”,并且“以河南北荒田分给蒙古军耕种”。驻守淮北的蒙古军也与汉军一同立屯耕种。这些屯田军士皆“授之兵牛,敌至则御,敌去则耕”,(《元史·世祖纪一》)实行耕战结合。此外,忽必烈还在河南淮北地区招募百姓屯垦,但此时民屯尚未建立专门机构,屯田户交由州县管理。有时还将屯田农民补入军中。如至元五年,“以陈、亳、颍、蔡等处屯田户充军”(《元史·世祖纪三》)。至元六年,元廷“以攻襄樊军饷不足,发南京、河南、归德诸路编民二万余户,于唐、邓、申、裕等处立屯。八年,散还元屯户,别签南阳诸色户计,立营田使司领之”(《元史·兵志三》)。这次民屯不久就因管理不善而被撤销。 从元初淮北屯田情况来看,其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军粮。因处于草创时期,屯田效果有限,而且时断时续,不能满足战时需要。至元十六年(1279),元世祖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国内局势稳定下来。由于长期军事对峙和战争,淮河流域经济残破局面相当严重。当时监察御史王恽上奏称,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汉水以东,“在前南北边徼,中间歇闲岁久,膏肥有余,虽有居民,耕种甚是稀少”,建议朝廷立屯垦荒。(《秋涧集》卷九一《开垦两淮土地事状》,四部丛刊初编本)江淮地方官员也纷纷奏请屯垦,以改变两淮地旷人稀的状况。 至元十七年以后,淮西宣慰使昂吉儿、江淮佥省燕公楠相继奏请在淮河南北立屯垦荒。《元史·燕公楠传》载,“江淮在宋为边陲,国多闲田,公楠请置两淮屯田”。由于朝议不一,忽必烈便令当地官员试行立屯,“遣数千人,即芍陂、洪泽试之”(《元史·世祖纪一○》)。至元二十三年,江淮行省平章忙兀台亦上言,“淮东近地,宜置屯田,岁入粮以给军,所余饷京师”(《元史·忙兀台传》)。在江淮屯田已见成效的情况下,当年七月,忽必烈下诏“立淮南洪泽、芍陂两处屯田”(《元史·世祖纪——》)。随后增派军队屯田,两处共置四万户府,屯田军士二万余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