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古代农业 >

宋代的双季稻 (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历史千年 佚名 参加讨论
2 再生双季稻 
    再生稻是水稻收获(或败收)之后,其茎基部的休眠芽萌发抽穗结实。宋人诗中所谓“田收长稻孙”[9]的诗句就是对此种现象的描述。 再生稻最初是一种自然现象,后来被人为地加以利用,便成了一种种植制度。宋代的再生稻遍及两浙、江淮,甚至于荆湖等许多地区。 
    浙东:《宋史·太宗本纪》载:至道二年(996年)“处州(今浙江丽水)稻再熟”。杨亿(974—1020年)《贺再熟稻表》:“臣某言,据本州丽水等县状申,今年人户所种早稻自秋初刈后,为雨水调适,元根再发青苗,结实成熟,共得两收,已具州司别状闻者,多稼并熟,所谓有年嘉谷再登,斯为上瑞。”[10]由此可见,宋初浙东处州的丽水等地已有再生双季稻。又南宋朱熹(1130—1200年)在《奏巡历台州(今浙江临海)奉行事状》中提到:“臣所经历去处,得雨之后,晚稻之未全损者,并皆长茂,可望收成,但民间所种不多,仅当早稻十之一、二。其早稻未全损者,亦皆抽茎结实,土人谓之‘二稻’,或谓之‘传稻’,或谓之‘孕稻’,其名不一。”[11]清代有人认为,二稻、传稻、孕稻之类即后来广泛种植的间作稻“寄晚”。[⑨]但也有认为,如清光绪《太平续志》载:“‘寄晚’亦作‘继晚’,言继早稻而晚收也。‘传稻’俗名稻传谷,乃早稻割后,其根株再抽成谷者,非继晚也。”([12],176页)[12]我们也认为,从朱熹的文意来看,二稻、传稻、孕稻之类属于再生稻的可能性较大。嘉泰元年(1201年)的《会稽志》卷十七草部:“再熟曰魏撩,刈稻之后,余茬再熟”。据游修龄说,“魏”疑是“回”的同音通假,“回撩”即再收一次之意。([6],216页)上述材料表明浙东地区的再生双季稻自宋初以来,到南宋时期一直相沿不断。 
    浙西:“吴地海陵之仓,天下莫及,税稻再熟。”[13]范成大《吴郡志》:“再熟稻,一岁两熟。《吴都赋》:‘乡贡再熟之稻’。蒋堂《登吴江亭》诗云:‘向日草青牛引犊,经秋田熟稻生孙。注云:是年有再熟之稻’,细考之,当在皇祐间(1049--1053年)。”[14]([14],2465页)范成大做出上述推论的依据是蒋堂在皇祐年间曾经担任枢密直学士左谏议大夫。([14],2312页)从皇祐年间到《吴郡志》成书的宋绍熙三年(1192年),吴郡似一直有再生双季稻的存在,于是《吴郡志》接着载:“今田间丰岁已刈,而稻根复蒸,苗极易长,旋复成实,可掠取,谓之‘再撩稻’,恐古所谓‘再熟’者即此。”([14],2465页)范成大还有“吴稻即看收再熟”的诗句[⑩]。直到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玉峰(江苏昆山)志》中还有再生稻的记载。[⑪]这表明,皇祐到淳祐年间,浙西地区一直就有再生双季稻的存在。 
    福建泉州:《太平寰宇记》载:“春夏收讫,其株有苗生,至秋薄熟,即《吴都赋》所云:再熟稻。”([15],卷102)[15] 
    淮南:《宋史·仁宗本纪》载:庆历八年(1048年),“庐州合肥县(今安徽合肥市)稻再熟”;著名书法家米芾(1051--1107年)在无为军(安徽无为县)任太守时也见过再生双季稻,“米元章为无为守。秋日与竂佐登楼燕集。遥望田间,青色如剪。元章曰:秋已晚矣,刈获告功,而田中复青者,何也?亟呼老农问之。农曰:稻孙也。稻已刈,复雨复抽余穗,故稚色如此。元章曰:是可喜也。而门楼无榜,即大书榜曰稻孙。”[16]这表明,当时淮南也有再生双季稻的分布。 
    江南:《宋史·五行志》载:元丰六年(1083年),“洪州七县稻已获,再生皆实”。成书于绍圣元年(1094年)以前的曾安止《禾谱》 上说:“今江南 之再生禾,亦谓之女禾,宜为可用”[⑫]。女禾除了表示其再生的特性之外,还可能说明再生之后的植株较原来的植株要矮。 
    湖北:《宋史·五行志》载:景祐元年(1034年)十月,“孝感、应城二县稻再熟。” 
    从上面叙述中可以看出,再生双季稻的记载主要出现于北宋。《文献通考·物异考》等古文献的记载,北宋安徽无为军(今无为县)、洪州(今江西南昌)六县、淮西路(今江北淮南地区)都曾经收获过再生稻 。再生稻栽培广泛,各地名称也不尽相同。史书中多统称为“稻再熟”,而玉峰(江苏昆山)等地则称为“再撩稻”,安徽无为等地的再生稻则称为“稻孙”,浙江会稽称“魏撩”,台州则称为“二稻”、“传稻”、或“孕稻”,江西等地则称为“女禾”。从地方官将其作为一种奇特现象上报,到曾安止的“宜为可用”,再到米芾的赞赏,可见当时再生稻虽然已较为普遍,但还正处在推广阶段。 
    至南宋时期,或许再生稻已让位其它形式的双季稻,或许已司空见惯,有关再生双季稻的记载反而不及北宋时多。不过南宋玉峰、会稽等地种植有软秆青和软秆白这样的软秆品种。据后来有关方志的记载推测,这一品种可能是再生稻[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