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游修龄教授的《农时和反季节》一文之后,请读者千万不要以为,反季节是近二十年来的事,游先生只是说,想不到短短的二十年来,反季节的进展如此迅猛,又如此静悄悄地,不知不觉地出现这种巨变。俗话说,冰冻山尺,非一日之寒。二十年的巨变,实际上是二千年的浓缩。反季节在中国至少也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反季节栽培出现在秦始皇时代。秦始皇在位的一年冬季,曾在今西附近的骊山阬谷中种植瓜果,并且获得了收成。当年是如何进行反季节栽培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骊山附近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著名的游览胜地华清池就是其中的一处温泉。利用温泉形成的小气候进行冬瓜等蔬菜的促成栽培是很有可能的。至少这种可能性在唐朝已经成为现实。 唐朝内宫的园圃中,使用温泉灌溉,进行反季节瓜果栽培,每年的二月中旬便能尝到新鲜的瓜果。唐代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温汤监”来负责该项业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用温泉水来灌溉蔬菜瓜果,使其“先时而熟”,唐人王建有诗曰:“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由此看来,唐和唐以前的反季节栽培首先应归功于对地热资源的利用。 但是仅仅利用地热资源似乎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定的遮盖才能成为现实。因为西安冬季气温一般都在摄氏零下10多度,如果地面无任何覆盖的话,地温再高,种的瓜类虽能长出地面,而植株裸露在摄氏零下十几度的环境中,也是无法成活的,根本谈不上开花结果。这种遮盖就是最早的温室。据此推测,利用温室进行反季节栽培最早可能出现于秦朝。 然而,有关温室最早的确切记载则是在汉代。《汉书·召信臣传》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冬生葱、韭、菜茹,即现代所称的反季节蔬菜。为了使这些蔬菜在冬天也能正常生长,当时采取了一种方法,即盖一座屋庑,在里面昼夜燃火,提高室内的温度,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各种蔬菜就正常生长起来了。王嘉《拾遗记》说,“汉兴至哀、平、元、成,尚宫室,崇苑囿,孝哀广四时之房” 这种“四时之房”也应是温室设施,而在其中培育的不止是蔬菜,还包括各种“生非其址”的“灵瑞嘉禽,丰卉殊木”。东汉时,将这种反季节栽培称为“郁养强孰”,“言火其下,使土气蒸发,郁暖而养之,强使先时成熟也。”(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通鉴》胡注),除此之外,还出现了所谓“穿凿萌芽”一类的反季节栽培方法,大概是挖掘土坑(堆土在北面),利用坑内温度比地上高的特点,在坑内进行蔬菜的催芽育苗,也即明清时期所谓的“炕洞”。 秦汉以后,温室广泛地运用于花卉和水果的反季节栽培。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堂花术,堂花术,又称唐花术。写作唐,可能与加温有关,唐又通煻,而煻则为灰中的火。这种火适合于慢慢加温。写作成堂,则屋子有关。起初的堂是一个用纸做成的房子,里面开有沟,沟中倒上热水,以增加室内的温度,还施上牛溲和马尿,以及硫磺,增加土壤肥力,同时提高室温,通过这种办法来促使堂中栽培的花卉提前开放。这种栽培方法,在当时被看做是一种“足以侔造化,通仙灵”的奇迹。除了利用温室来促进花卉提前绽放之外,古人还根据不同花卉的特性来选择反季节的方法,如,古人认为:“桂花必凉而后放,法当置之石洞岩窦间,暑气不到处,鼓以凉风,养以清气,竟日乃开。” 反季节栽培的结果,使得春节期间便能观赏到牡丹、品尝到新爪,其它季节也都能享受到各种花果。苏东坡有“和述古冬日牡丹”诗,证明宋代时人们已能通过促成栽培,使牡丹在冬季开花。这种花卉的反季节栽培,一直保留下来,明清时期在京师北京,每至新年,互相馈赠。牡丹呈艳,金桔垂黄,今天北京中山公园的唐花坞就是从古代堂花术发展过来的。 反季节除了用于花卉栽培之外,也用于蔬菜栽培。明代北京城里有一处地名,曰灰池,是一处种植蔬菜的地方。其地名的由来可能与温室栽培有关。明时在这里“种植瓜蔬,于炕洞内烘养新菜,以备春盘荐生之用。立春日进生(一作鲜)萝葡,名曰咬春。”因为温室栽培需要燃火加温,燃火过后的灰烬,倾到入池,是有灰池。由于北京的反季节栽培主要在炕洞内进行,所以培育出来的蔬菜瓜果,又称为“洞子货”。洞子货中除了有萝卜之外,有黄瓜、韭黄之类。明末徐光启就曾提到京师的反季节栽培,曰:“今京师窖藏菜果,三冬之月,不异春夏。亦有用法煨艺,令冬月开花结蓏者。” 明代的灰池,到了清代改为南花园,南花园内“杂植花树,凡江宁、苏、松、杭州织造所进盆景,皆付灌植。”“又于暖室烘出芍药、牡丹诸花。每岁元夕时安放。”从生产蔬菜的灰池到灌植盆景花卉的花园,并不是偶然的,纵观反季节栽培的历史,给我们这样的一个印象,即反季节栽培用于花卉多于蔬菜。它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历史上的中国人对于反季节栽培的态度。 虽然反季节栽培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受农时观念的影响,接受起来却并不是一帆风顺,尤其是其发展的早期阶段。汉代就有人认为通过反季节栽培出来的蔬菜,是“不时之物”,食用这种不时之物,可能会对人体有害,于是朝廷一度下令禁止食用温室栽培出来的作物。汉元帝末年的召信臣就以生产“非时之物”为理由,奏请撤消太官园温室。东汉永初七年(公元113年)邓皇后下令,禁止宫室用“或郁养强孰,或穿凿萌芽”的办法,培育“不时之物”,“凡所省二十三种”。唐代宫廷中虽然利用温泉进行蔬菜的反季节栽培,但栽培出来的瓜蔬主要用于祭荐陵庙,而不直接用于食用。(《新唐书·百官志》)由于担心反季节生产出来的蔬菜对人体有害,所以中国历史上反季节栽培主要用于花卉。花用以观赏,可以悦目,而不会对人产生直接的影响。这或许就是灰池变花园的原因。 反季节的出现是人类科技进步,征服自然的重要成果,然而在进步与成果面前,人类既欣喜又恐惧。反季节蔬菜长时间内不为人所接受,原因在于人们担心这种非时之物,会为害人类,尽管现在看来,古人对于反季节栽培的担心是多余的,但现代人的担心并没有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消失,从游教授的文章中我们也读到了当代消费者对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所生产出来的反季节作物的各种忧思。这种担心不仅在反季节的蔬菜上,而且还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几年前,微波炉的普及就伴随着人们对于微波处理食物的担心,近年来转基因食品更引起了全世界人的关注。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始终是喜忧参半,这就是我们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反季节所得出的一个结论。 作者:曾雄生 载于<科学时报>2001年11月25日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