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东半岛东部靠近海边的民居村落中,有一种屋顶用海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透着灰白、古朴中透着深沉的民居。因为所用海草形状酷似海带,叶子比海带稍窄,当地人俗称 ‘海带草’,于是这种民居也被俗称为‘海草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烟台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刘志刚每次见到外地来的朋友,总要津津乐道地介绍海草房。作为胶东半岛的特色生态民居,海草房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沿海地带,特别是威海荣成地区更为集中。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海草房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原本在胶东沿海的福山、牟平、蓬莱等地分布很广的海草房,现在只有莱州和长岛仅存,其他地区已经相当少见。 老村落“后住乏人” 荣成市港西镇巍巍村始自元朝(约1271年),现有560栋海草房,百年以上历史的海草房有60多座。巍巍村是目前胶东海草房民居原貌及街巷形态保存最好的古村落之一,52岁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刘玉启还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草房建筑工艺”的传承人。据他介绍,上世纪80年代之前,荣成姑娘找婆家,要求必须有一栋海草房,因为住进海草房,100年不用重建房子,可以省心省事过日子。海草房也非常适宜居住,厚厚的墙壁和屋顶海草,保证了屋内冬暖夏凉。 如今情况却不一样了,年轻人更愿意住在以红瓦、红砖为代表的现代砖瓦房里。巍巍村虽然是海草房保存最好的村落, 但情况也不容乐观。最突出的问题是“后住乏人”,面临“空心化”。刘玉启介绍说, 村里的人口出生率很低,在他的记忆里,2001年至2006年,巍巍村没出生过一个孩子。现在“账面”上的798人中,70周岁以上的有200多人,其他500多人也多在50岁以上,52岁的他算是村里的“年轻人”。而第二代村民几乎都已经迁移到港西镇或威海城区甚至更远的地方打工、生活。 如今,数百位老人守着数百栋海草房,沿袭了老村落700多年的古朴,但是,着实寂寞。 城市建设带来冲击 在青岛开发区薛家岛街道,留存了30余处保存完好的海草房。 据当地居民介绍,薛家岛当地的海草房大都是3间至4间为一处,每间的长度不一,一般在2.5米至3米,宽4米至4.5米,高3.5米至4米,窗户以下的墙体用石头,窗户以上的墙体用夯土筑成,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门窗旁用少量的青砖砌成,房间的墙壁是用土坯砌成。鱼鸣嘴社区84岁的薛陈氏告诉笔者,海草新鲜时颜色翠绿,晒干之初变为紫褐色,日子一久,紫褐色渐渐褪去,屋顶上便呈现出银白色的神奇景象。而海草房里之所以冬暖夏凉,主要是屋顶上几十厘米厚的海草起作用,“我家这几间海草房至少住过6代人。”薛陈氏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