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江西婺源民居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来到婺源县城紫阳镇,我的第一个印象就如同到了一座半岛。它三面环水,一面依山。镇外是终年碧绿的万亩茶山。 小镇上虽可见绿树浓荫中耸立着高楼大厦,但又处处有古巷交错,青石板砌就的路面被风雨剥蚀得光滑可鉴。
    从紫阳镇朝东、北、西三个方向延伸,分布着许多风景点,我决定去道东边,到那里的小山村去采访。
    吉普车在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山路上行驶。这一路风景确实迷人:山峦与溪流相依,田园与村庄相连。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一带农舍一律灰瓦粉墙,飞檐翘角。村舍的排列虽不很整齐,但都背山面水,错落有致。在河流对岸的一个个村落与公路之间都有一种别致的木桥相通。 这种木桥一般有十几节木排构成, 节与节之间用树藤固定,接头处有两根较粗的树木支撑在水中。上桥时,脚下的木板会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胆小的人走到桥头会踌躇不前。连接村庄的桥头旁,偶尔还会发现耸立着一块凿有圆孔的石柱。这是用来栓系木船用的。有这种石柱的地方多是旧时的码头。
    山移路转,过了一村又一村,我们的车子驶向了一个古木蔽天的山谷村庄。这个村头有十数棵老树,树上藤粗如索,或绕或垂,其中一棵古树弯曲垂向河面,其状如躬身迎客。
    过了石板桥进入村里,向导小胡找来了村长给我们引路。据村长介绍,这个村庄分两部分,相隔1公里,共有200多户人家。村里的房屋多系明清(公元1368-1911年)建筑。我们跟随村长从路面铺满青石的小巷中穿来穿去。小巷曲曲折折,走在其间分不清东西南北。屋前屋后搭有瓜架,种有果树,环境恬静、幽雅 。
    村中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宗祠建筑。宗祠在婺源山乡很普遍,它是旧时封建宗法制度下同族祭祀祖先和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老召集村民商议大事的地方。婺源的宗祠建筑外部造型雍容大方,内部一般建有庭院、花园、二三个大厅和左右厢房等。房顶的木结构上都雕刻着人物鸟兽、古代戏文图案。
    婺源的许多住房对面都筑有一座 2米多高的照墙,墙顶用灰瓦搭檐,墙角处绘有花鸟图案,中间有个很大的“福”字。山里人认为照墙能聚祥光、迎瑞气,有开门见福、福至家门的蕴意。
    还有一个古老的村落叫李坑村。它建于北宋年间(公元960-1127年),有100多户人家。一条小溪将村庄截成两半。两岸的住户隔水相望,每隔20米左右,就有一座小木桥或石桥相通。我们走进一家屋顶雕有狮子头的民宅,从前厅去后厅时,发现还有个别致的小庭院, 中间是一个5米见方的鱼池, 池边靠着正屋建有观鱼阁,是主人一家消遣之处。院内有一棵很老的桂树和一棵紫薇树,根据村谱的记载,那棵紫薇树已有 800多年的树龄了。主人说,这棵树年年萌发新枝,红花满树,被村人称为“花神”,所以备受珍爱。
    离紫阳镇20公里的黑口乡,有个叫延村的村庄,是清代(公元1644-1911年)外出经商的人不惜重金在家乡营建的,现尚存古民居57幢。我们在古民居群中穿堂入户,左转右拐,仿佛走进了一个个艺术的殿堂。这里的民居造型和工艺尤其讲究。屋外面建有高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院子,院内青石铺地,砌有石板花台,并置有石桌石凳和石缸石槽。正屋的大门也很气派,一律用青石板或水磨砖作门楣、门框,门楼上雕有鸟兽花草人物等,屋内结构多为一二层的木构架,分前厅、中厅、后厅,厅厅有厢房,前后两 厅间皆有方形的天井,为屋内采光之用。房顶木梁、窗棂、门楣上刻满了各种图案,雕工精致。延村民居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门多,有大门、二门、正门、偏门、耳门和后门。建这么多门有什么用呢?当地人告诉我,全村的房子户户相通,门多便于贯穿。如遇雨雪天,可由屋内从村头走到村尾而衣衫不湿。
    漫步小村,可以看到一种特别的门、窗:大门的左右上方各有一个长形的小窗,门和窗上都有像眉毛一样的檐角。这样的布局酷似人的脸:大门像嘴巴,门檐是鼻子,两个小窗又好像人的眼睛,上面还有浓浓的眉毛, 有趣极了。
    村里有一幢古民居叫“敬序堂”。屋主人俞锡泰先生热心地领着我们一处一处参观。这里有 6个天井,宽敞明亮,楼有回廊护栏。一间简朴的书斋向一个小庭院,院中一面墙上有一个葫芦形壁龛,它的上方雕有“敬惜字纸”的字样,据说婺源一带的读书人从小就知道爱惜字纸的道理,书写过字的纸从不乱丢,而是恭恭敬敬地将其焚烧,以表达对文字的尊敬。
    为了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客,主人上了浓浓的婺源绿香茶。俞锡泰告诉我, 早在明清年代“婺绿”就被列为贡品,曾荣获钦赐金匾和银牌。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作为主要外销绿茶,曾远销欧、美、非洲各国。
    短短的几天婺源之行,使我领略到了一种自然纯朴的乡情。脑海里留下了一幅幅图画:河边,头插香草与野花的少妇用木槌洗着衣服;门前,老妇女坐在小板凳上穿针引线;田垅上,口衔烟斗的农夫,三四个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街头巷尾,五六岁的孩童挑着稻草去编稻草人……(王晓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