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儒礼左文右武 武清孔庙始建年代现无考,但据史志记载历朝历代武清官府对孔子的礼尊之重,和对孔庙的建造规模及修缮情况看,应建于县治迁至城关后的明永乐年间。《大明御典·先师卷》称:明成祖朱棣当政22年中三次上谕地方“以律于民,治人也;以理于民,治心也。”理,即儒理、儒教。地方兴建孔庙,当是这一时期。 武清孔庙(又称文庙)和其他地方孔庙一样,为县学所在。凡入仕者,先入县学,经县试、府试、院试录考合格者为生员(俗称秀才),方可逐级参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直至金榜题名。清光绪末废除科举制后,县学称新学。1930年武清县第一所私立中等学校,就开办于孔庙启圣祠内。 武清孔庙建置规模宏大,中轴分明,礼制完备,每年祭孔大典为武清之盛典,文化内涵十分深厚。神秘的泮池、巍峨的学宫、学宫南的魁星楼、神路东的文昌阁等,严谨地组合成充满中国古典式的文化建筑群,为一方之冠。 孔庙大成殿之东的启圣祠供奉孔子的父亲,之西置有名宦祠,礼尊“左祖右社”;县衙大堂前东侧设吏房、户房、礼房,西侧设兵房、刑房、工房,礼尊“左文右武”;以县衙为正,东有孔庙,西有城隍庙,礼尊“左文右武”;自南门入城,西有孔庙,东有关帝庙,礼尊“左文右武”;从东门入城,南有孔庙,北有关帝庙,礼尊“左文右武”。“左祖右社”和“左文右武”,是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而“天”居上的儒家理念尤其突出体现。武清崇儒尊礼至深至重,不愧为“四方清明”、“崇儒兴学”、“昔贤代起”的京畿“首善之域”。 建置布局充满神奇 武清城关故城有“一条鱼背街,二庙东西对,三门建成瓮,四坛喊不归”之说。“一条鱼背街”即城内东西正街大、小角之间(全城至高点)与南北两侧和东西两头的落差,犹如一条头东尾西的鱼背。鱼背街古来流传“有车无辙”,为县城三怪之一(另两怪为“有桃无树”和“有桥无水”本章不再赘述)。“二庙东西对”即城东门外建有药王庙,坐东朝西,居城门北侧;城西门外建有龙王庙,坐西朝东,居城门南侧。两庙一东一西,一门南一门北,不仅坐落对称,且两座庙门皆等距离地朝向城池。道教庙宇如此建置,极为罕见。“三门建成瓮”即县城东、南、西三面的主城门外,均筑有和主城同等高度、同等厚度的半月状外城,称瓮城。有敌入侵,可成“瓮中捉鳖”之势而歼之,亦为城防一大特色。“四坛喊不归”喻武清四个祭坛皆距城(门)相同距离,听不到相对的喊话声。天坛位于南门外西侧偏南,地坛位于北城外东侧偏北,先农坛位于东门外南侧偏东,社稷坛位于西门外北侧偏西。此四坛虽非同朝而建,却与外城的间距极为均等和对称,令人称奇。 巍巍铁城虽毁犹存 清乾隆七年《武清县志》载,“诸县俱城,独武清称壮”“城且坚,至目之为铁城“,由此可见,武清城关故城古时“铁城”之誉,确为实也。 城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武清城未遭遇大规模战争的破坏,却历经几次洪水、地震之灾。明万历三十二年的特大洪水“淹城砖至24层”;清康熙七年的洪水致县城“三门俱塞,水瀑入城不能御”;清乾隆三十年,乾隆帝诏户部发帑大规模重修武清城(传为宰相刘墉驻守督修)。 巍巍铁城见证着武清的沧海桑田,自明朝洪武初年首任武清知县谢荣始,有记载的历任武清知县、县令、知事、县长多达150余人(未被记载者尚有数十人)。这些武清的“父母官”在漫长的风云变幻中,历经多少艰辛与兴衰,创造了多少显著业绩,这一切已无从说清了。 1958年前后,巍然矗立400余年的武清“铁城”,被毫无缘由地毁掉了。痛哉,悲哉!城虽毁,但这座内涵丰富并尚待继续抢救挖掘的“文化古城”,定将成为中国北方地方县城的“经典”而载入史册。 (作者:城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