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越秀区辖区的光塔街,就能看到一座矗立的圣洁白塔,风情独特。 矗立的白塔,曾是万国商船前来广州需要寻找的标志性建筑。南宋时期,珠江岸线仍在光塔一带,由于塔身光洁,十分醒目,来往商船见此光塔,便知已到广州。广州光塔街亦得名于此。 这里是广州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方。在光塔街辖区,居住有回、满、瑶、壮、土家、侗、黎、苗、藏、布依、畲、毛南、朝鲜、东乡、哈尼、维吾尔、彝、俄罗斯、白、锡伯、京族、土、蒙古、撒拉、仡佬、达斡尔、傣族等28个民族的同胞,是目前广州市少数民族居民最集中、民族成分最多和民族经济、贸易、文化交往历史最悠久、遗产最丰厚的街区。 万国商船来穗的导航灯塔 当一条街道以一座建筑来命名,佐证的是建筑的厚重。光塔街里的光塔正是如此。怀圣寺光塔,屹立于珠江古航道北岸,古代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之一。它是古塔,亦是丰碑。 光塔原名“番塔”,“其制则西域”属典型的阿拉伯建筑风格。宋元之际一度称为“怀圣塔”,岳珂的《桯史》则称“窣堵坡”。清代以后普遍被广人呼为“光塔”。 “番塔”之称,因唐时番人所建而得名。从光塔的建筑形式到塔名的称谓,都说明光塔与番人的关系密切,至于光塔的历史作用,更与广州的海外交通息息相关。因为它曾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番人和海舶作过不少贡献。 但光塔的丰碑意义不止于此。光塔从宋代就有“昼则悬旗,夜则举灯”的记载。灯塔是导航的重要设施,正如《南海百咏续编》指出的“夜则燃火,以导归帆。”这就直接证明了光塔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番舶服务。 时移世易,历史的发展改变了光塔原本重要的功能:珠江航道南移,其导航作用不再,但意义却在随着时间生长。作为海外交往的历史作见证,光塔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活标本。 海上丝绸之路的“活标本” 寻访光塔街辖内的大小街巷名,是对古时广州贸易繁华的最好追忆。南濠街,因南濠而得名。今光塔街范围内,宋代时曾有一条南濠涌纵贯南北,令此地成为广州的繁华地。 在历史记录中,南濠其实是避风港湾。由于唐代广州已是世界闻名的外贸港口。外港在今黄埔区南海神庙一带的扶胥港,内港则是今南濠街附近的西澳码头。当时,西澳北部东面是外商云集的外侨居住地“蕃坊”,坊中大街民间称为“番塔街”,即今光塔路。至北宋时,西澳一带仍是外商运货船只云集之地,每逢大风大浪之时,船只却无避风的内濠。因此,官府决定在这里开掘一条濠涌。 北宋景德二年(1005),广州知州高绅主持开挖南北走向的南濠,南达西澳码头。当时城中4条大渠的水流入南濠,南面通珠江边的濠口建起可控制水流的巨闸。以后,官府又多次疏浚南濠,使得船只可以利用南濠出入。南濠两岸因此成了商业旺地,濠边还广植榕树,建有石栏、亭榭,景色优美。 据记载,南濠作用有四:一可让中外商船在大风大浪时驶入停泊,以避风浪;二可让船只深入近蕃坊的市集,方便运输;三是可汇集城中4条大水渠的水,以防内涝;四是增加旅游景观,吸引游客。 有趣的是,一些城门的名字很有商业味。濠附近的城门即称为“阜财门”及“善利门”,直言发财之事,亦可印证这里当时是广州商业中心之一。 南起光塔路、北至中山六路的玛瑙巷是唐宋时蕃坊中的珍珠玛瑙专业街。据说明代曾有亲王建府第于此巷北侧。象牙街,明清时曾是制作、摆卖象牙雕刻工艺品的专业街。绒线街,明清时是卖绒线的专业街。麻行街,清代曾是麻制品市集。竹篙巷得名,因清代是专营竹篙的市集。扁担巷,因明代是摆卖扁担的市集而得名。 融洽和谐的社区氛围 在光塔街依然被称为蕃坊的唐代,一般会设蕃长一职。蕃长管理蕃内一切事务,是蕃坊里的核心人物。如今,蕃长这一理念,仍是推动辖区各民族人员和谐相处的重要力量。 年轻的杏花巷居委工作人员雯姑娘说,在城市里,民族团体协会的负责人会起到沟通协调的桥梁作用,他们兼顾内外,协调处理事务。“我们通过以此为媒介,让各族居民适应城市氛围和秩序,形成和谐的社区氛围。” 据介绍,光塔街道办事处还以联谊会为平台,定期召集辖区内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成员单位参加少数民族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共同协商民族宗教工作事宜,搭建地区民族工作交流平台。 除了发扬互相尊重、和谐相处的社区治理理念,光塔街还创造性地开设少数民族特色法律服务队,由36名专业的少数民族律师组成一支公益法律工作队伍,有针对性地为辖内各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各类帮助。 “因为社区工作做细了,居民和谐生活,少有纠纷。实际上律师的作用多在于咨询。”街道工作人员介绍,少数民族律师咨询的设置,更多是向不同少数民族居民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 为了推动社区服务精细化,街道还采用“3+n”模式整合社区网格人力资源,来完善社区居民服务。在光塔街网格管理单元中,既有居委会人员,也配备少数民族律师顾问,及热心社区公益的少数民族志愿服务队,同时还会结合社区党务副书记、出租屋管理员、助老员等社区人才资源,形成“3+n”的网格人员服务模式,让“最后一百米服务”真正有效率、有作用。 没有围墙的民族博物馆 走进“进步里”牌坊,一墙红色浮雕连接起各民族文化共通又各异的文化,再现盛唐时期光塔“蕃坊”商贸繁忙和各民族的安居乐业,不时有过往行人驻足观看。 一墙浮雕,连接的是历史,传承的是文化。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未来,光塔街还将挖掘辖内民族宗教历史文化、海上丝绸之路起源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建设历史文化标志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现唐宋时期蕃坊场景,重塑城市记忆。除了建筑之外,光塔街内遍布大街小巷丰富的多民族文化元素,更像一座没有围墙的多民族文化“博物馆”。 在光塔街民族文化活动中心,记者看到来自各民族的乐器爱好者演奏音乐,仿佛再现了蕃坊时的歌舞升平。光塔街文化站刘站长介绍,街道目前成立了光塔民族艺术团、光塔民族合唱团、光塔民族舞蹈队、光塔民族书画协会等各类民族文化团队,还开展了包括少数民族小食烹饪大赛、民族文化活动周、民族文化艺术节、周末歌咏会、民族书画展等一系列民族文化活动。 “街道社区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搭建适合各族居民开展交流的文化平台和活动场所。”光塔街道廖主任介绍,街道目前正探索成立光塔地区艺术家联谊会,定期组织辖区文化艺术团体和文化艺术名人开展交流活动,并在街道现已成立的艺术团体的基础上,整合辖内的学校、机团单位的场地与队伍资源,培育、扶持各具特色的社区群众文艺团队,创作一批反映民族和谐、商贸生活主题的精品力作,提升社区民族文化内涵。 在街道社区带动下,光塔街内的各族居民也为丰富自己的社区家园献策献力。“古树新芽民族文化薪火相传计划”就是为了挖掘光塔街历史和民族宗教文化,通过开展多种形式活动,让居民群众了解和传承本土地域文化,增强社区融入感。该计划中有居民自发形成的党员义工队、律师义工队、文化志愿队、科普志愿队等多民族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开展民族风情体验、中医知识进社区、穆斯林粤语学习班、满语学习课堂等特色活动,建立起了互助互爱的社区民族服务志愿网络。 在这些共同的默契中,不同民族文化得以交融与传承。 地方志说 光塔街地处越秀区中部,因辖内怀圣光塔而得名。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自古就有“蕃坊”的称谓。据史籍记载,唐时阿拉伯、波斯人来光塔路一带经商,珍货辐辏,熙攘繁盛,蕃客定居生息遂成“蕃坊”。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始建怀圣寺,内立蕃塔(俗称光塔),是谓怀圣光塔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宋、元、明时期,蕃坊有“百货之肆,五都之市”之称。光塔路、朝天路、纸行路、诗书街、仙邻巷、甜水巷、玛瑙巷等街巷,莫不遗留着蕃坊印记。清代中后期,域内是驻粤八旗兵的“旗境”。特有的历史人文环境,孕育了广州市特有的两所少数民族学校——回民小学和满族小学。自宋代起,这里还曾创办过南海县学,清代改称南海学宫(现址在省委统战部一带)。今朝天小学的前身,是清道光年间的同文书院,同治三年(1864年)改办同文馆,是广东官办外语教学的初始,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为八旗子弟学堂。民国初,光塔辖内修筑多条马路,并建起一批骑楼、仿西欧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光塔街依托人文地理优势,以发展商业、外贸加工、电子元器件产品为引领,大力培育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 昔日光塔街,见证了中外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多民族共融繁衍的腹地;今日光塔街,在厚重历史人文底蕴的衬托下,正经历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兴盛。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朱忠泽 管理者说 积极探索多民族管理新模式 因为蕃船停泊,于是有了蕃商。因为蕃商聚集,因此有了蕃坊。 蕃坊是历史,也是氛围。延续今日,蕃坊的遗址——光塔街,仍继承了往日的兼容并蓄,保持了多民族共生共荣的优雅姿态。光塔街是广州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方,中国56个民族里,就有28个不同民族的同胞居住在此。 在历史深厚的底蕴传承中,今天的光塔街依然是多民族共融的基层范本。今年9月,光塔街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光塔街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创建项目,还被广东省民宗委选定为社会创新观察共建项目。 “光塔街地处广州城旧中轴线上,自唐宋以来就是广州城内的主要街区,因其独特的地理、历史渊源,成为集‘广府文化发源地’、‘中国伊斯兰教起源地’、“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之一’、‘满族、回族世居地’和‘民族宗教交融地’于一体的特色街区。” 光塔街党工委书记邹春燕介绍,光塔民族融合形成的文化特色是开放包容的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光塔街最宝贵的资源禀赋。未来,光塔街将继续发扬“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街道”的品牌效应,积极探索城市多民族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模式,着力开拓地区民族工作的新路子。 记者手记 “接地气”的城市管理 才是有效率的政府服务 面积仅1.07平方公里的光塔街,既是广州典型的老城区,也是目前广州市少数民族居民最集中、民族成分最多和民族经济、贸易、文化交往历史最悠久、遗产最丰厚的街区。 多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管理服务好特色老街区,如何做到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并保持多民族相生共融的和谐,本身就是十分考验城市管理者智慧的事情。 在光塔街,我们看到了一个如何推动多民族共融相生的有效样本。除了搭建各类文化平台,提供辖区各族居民有需要的特色社团服务,光塔街创新性构建起“3+n”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光塔街网格管理单元中,既有居委会人员,也配备少数民族律师顾问,及热心社区公益的少数民族志愿服务队,同时还会结合社区党务副书记、出租屋管理员、助老员等社区人才资源,形成“3+n”的网格人员服务模式,让“最后一百米服务”真正有效率、有作用。 从光塔街的效率来看,好的社会管理模式更需要符合社区民情、“接地气”的服务,其不仅推动社区发展和谐,更推动历史传承不息,文化发展熠熠生辉。 广州市目前正在大力推进城市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计划将全市初步划分为20777个基础网格,推动社会管理精细化。这对于提升政府服务“最后一公里”效率,优化城市管理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在这个基础上,需要更为深入探讨的是,如何结合各基层区域之间不同的社情特点,拿出更“接地气”、适合各自区情的基层治理方式,才能让“最后一公里”服务真正贴近民众、走进老百姓心坎里。陶达嫔 黄玉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