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南京弘济寺乾隆帝留寻亲传说:生父在此出家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金陵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日前,有媒体报道,作为城北幕(府山)燕(子矶)风光带上重要建筑的弘济寺复建规划已经完成并获批准,明清两朝金陵四十景中“弘济江流”景观的主体弘济寺不久将再现长江之滨。这是11月18日《南京日报》刊登的一则消息。 
    弘济寺距燕子矶不到半里,始建于明洪武初年,首先是僧人久远建观音阁于此;明正统初年因阁建寺,明英宗朱祁镇赐名“弘济”。清代因避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的名讳,改名永济寺。该寺毀于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战火,仅存的观音阁在“文革”中也被严重损毁,虽于1984年修复,但形制风貌与历史上的记载已大为不同。
    下临大江的金陵名刹
    弘济寺在明代葛寅亮撰写的《金陵梵刹志》中被列为“中刹”。虽不是大寺,但它的地形位置和特殊景观在金陵诸多寺庙中算是独一无二。
    明陈沂《金陵世纪》卷二:“弘济阁(应指观音阁)在观音门外,幕府山之东,据山绝壁半处,下临大江。梯极危峻,上凭槛凌空眺远,盖极佳处。下有弘济寺,亦名弘济阁,江上望之,如仙山也。”幕府山又称严山、岩山、观音山。
    在明代南京状元朱之蕃(1548-1624)所编、由其门生陆寿柏骑驴乘船、“躬临其境”而绘制的《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画册中,“弘济江流”图景的题记是:“寺名弘济,在府(指江宁府)东北四十五里,高壁插天,灵珑奇诡。山腰嵌置台殿,女墙之外,俯临扬子大江。”
    从图像上可以看出,弘济寺中的观音阁有一半凌空,架设在插入江中的数根木柱之上。正如清代曾任江南河道总督的完颜麟庆(1792-1846)在其所著的《鸿雪因缘图记》画册中所说的那样:“观音阁……系以铁絙,尤为冯虚(凌空)妙境。”
    陆寿柏所画与完颜麟庆所记,都与民间传说相符。民间的说法是,观音阁是用铁索在陡峭的山壁上穿石锁定阁之栋梁,下用七根柱子支撑凌空架构而成,故当地人称之为“七根柱”。
    清道光之前,幕府山下还未出现江滩,江水直接从山壁下流过。建在半山腰的弘济寺“殿宇壮丽,金碧辉映”(麟庆所记),下临大江,如蜃楼仙府。所谓“风定千艘帆影乱,波澄中夜月明多”。观音阁更是三面临水,凭栏远望,江流如万马奔涌;俯瞰水击石壁,浪花如雪般喷射,如此壮观的景象为它处所没有,因此“弘济江流”成为金陵一景,史载诗传,名扬于世。
    乾隆帝赐诗默默和尚
    说起弘济寺,必说乾隆爷。据姚鼐《新修江宁府志》和《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乾隆六次南巡,每次都临幸弘济寺,并留诗八首及楹联和题匾。乾隆与寺僧兴洞和尚的交往也记载在乡邦史乘中。
    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四十岁的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他从燕子矶来到永济寺时,兴洞和尚率众僧跪迎接驾。
    兴洞,别号默默,当时已一百零一岁,五十岁才出家。乾隆在《赐永济兴洞和尚》御诗前小序中称他“清健如少年”。诗云:“不会诗文不解禅,果然默默以全天。半生尘世半生佛,可号山僧可号仙。”乾隆还为永济寺书赐一副对联:“吴楚江山通广望,华严楼阁总悬居。”
    在永济寺,乾隆与识字不多的默默谈论世俗趣闻,探讨养生之道,甚为惬意。离寺话别时,乾隆又赐默默紫貂皮大衣,并笑着说:“和尚还有二十年寿。”但四年之后也就是乾隆二十年,默默圆寂。所以袁枚认为这正暗合了亁隆说的“二十年”之数,感叹“天语之成谶也”。(见袁枚《随园诗话》)
    亁隆二十二年(1757)二月,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又临幸永济寺。当他得知默默和尚已经示寂,有些伤感地写了《游观音山永济寺》诗:“滨江最得地,插汉俯诸天。铁索连飞阁,金绳阐福田。涛声风里立,花色雨中燃。默默今何在?彼宁非大年。”对默默未能如他金口玉言所说再有二十年寿,颇为感慨。
    乾隆南京“寻父”留传说
    亁隆喜好游幸,有人统计,他一生出巡达到156次,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及西北边陲。其中六次南巡,近至南京、扬州,远达苏州、杭州,不仅正史有记载,而且为野史小说所演绎,戏说出许多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最具传奇色彩的戏说就是乾隆来江南寻找生父。金庸的第一部著作《书剑恩仇录》中就写有这事。而在南京民间传说中,这事却被说成与弘济寺及默默和尚有关。
    传说雍正皇帝的一个妃子和大臣程阁老的妻子同一天生产,妃子产女,程阁老得儿。雍正帝出于政治目的,强行把女儿与程阁老的儿子调换。程阁老怕遭杀身之祸,来到弘济寺出家隐居,默默和尚对其多有照应。
    亁隆即位后,得知生父隐居江宁,便来弘济寺几次想与之相认,但程阁老避而不见。询问默默和尚,也推说不知。亁隆无奈,离开时下旨将弘济寺改名永济寺,并将一筐鸡蛋赐予默默。
    默默知道,“济”、“记”同音,乾隆将寺名改为“永济(记)”,表示他将永远记住这里。而一筐鸡蛋,明摆着是皇上为难自己。出家人是不吃荤的,吃罢,那就要犯规破戒;不吃,就是违抗圣旨。
    默默思来想去,最后叫人将一筐鸡蛋煮熟,并把众僧召集一堂,他举起一枚鸡蛋,口中念道:“主上赐我一仙桃,内无核子外无毛;老僧送到西天去,免在人间吃一刀。”说完,一口吞下,又将其余“仙桃”分给众僧食之,巧妙化解了乾隆出的难题。杨松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