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牛街 相比早先,北京有“牛”的地名,已经所剩不多。不过,每个地方,却都或多或少地沿袭下种种故事与传说。在不少百姓的心里,不管如何事过境迁,也不管那街、那巷、那胡同如何变化,这些往事,依然是记录故街的最难忘的历史。 走在大小街道,喜庆的灯笼总是让人感到四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而宣武区的牛街却有些与众不同,这里最多的不是红灯笼,不是中国结,而是争相购买牛羊肉和清真小吃的队伍,为的是在春节期间吃上一口来自牛街的地道美食,在牛年讨个大吉大利。 牛街的来历多少与吃有点关系。宣武区牛街地方志上记载,牛街地名的来历说法有二:一是很早以前牛街还是一个荒凉的村落——柳河村,在村东的高地上建造了一座伊斯兰的礼拜寺,从此有很多回民居住在此,日子久了,就形成了街道;二是这一带曾种植许多花果树木,牛街原是种石榴树的街道,所以曾被称为榴街。不管是柳河村还是榴街,后由于回民在这里设铺宰杀牛羊,做出的牛肉又是出了名的好吃,再加上“牛”、“柳”、“榴”谐音,于是人们干脆改称为“牛街”了。让牛街的名字载入史册的,是清康熙二十五年的《日下旧闻》。自此至今,沿袭了牛街这一称谓。 牛街最牛之清真小吃 应该说,牛街是北京小吃最早的发源地。过去说牛街的回民,“两把刀,八根绳”,就可以做小吃的生意了,说的是本钱低,门槛不高。所谓“两把刀”,是指当“屠夫”和“糕饼小贩”,就是有一把卖切糕或一把切羊头肉的刀。“八根绳”指的是当挑夫,扁担的两端各用四根绳绑东西,总共八根绳,意思是拴起一副挑子,就能够走街串巷了,入门简单,便很快普及,成了当时居住在牛街贫苦回民的一种生存方式。当年逛牛街的小吃摊,可以形容为“民俗小吃之旅”,爆肚、年糕、卷果……总是让人流连忘返。如今爆肚冯、羊头马、年糕杨这样的北京名小吃几乎都是回民创制的,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北京最有名的小吃一条街———大栅栏里的门框胡同,有很多来自牛街的回民,可见牛街的清真小吃在北京小吃中的地位实在不一般。 牛街最牛之牛羊肉集散地 为北京市内最大的牛羊肉集散地,位于输入胡同的牛街清真牛羊肉市场不得不提。每天凌晨2时许,市场门口装卸新鲜牛羊肉的卡车就会聚集在此,一直到天亮,熙熙攘攘送货的人群才渐渐散去。作为有着近20年历史的牛街清真牛羊肉市场,每天零售、批发交易量达5000公斤以上,很多北京人远道慕名而来购买,而且在牛街很多出售牛羊肉的摊位上,也能看到排队争相购买牛羊肉的情景。 牛街最牛之民族情 解放前的牛街,都是灰旧的平房,破旧而荒凉,今天的牛街则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宽阔的道路,林立的高楼,各族群众和谐相处,安居乐业。 现在,在牛街地区集中居住着回、汉、满、蒙等23个民族。这些居民习惯不同,风俗各异,彼此间和睦相处。在这里,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各民族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友好相处的民族情义。(叶晓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