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古村里 有最地道的中国味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深圳商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记者巧遇法国游客
    他们在找有文化的中国小村庄
    古村里
    有最地道的中国味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发起人冯骥才说:眼下的中国,几乎每一分钟就有一种民族文化在灭亡。听起来慑人,其实不无道理。
    在楠溪江的古村落里,古朴的房舍、戏台,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景观,令人流连。在其背后,那些同样流传了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这片山水,浸润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可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它们正在消逝,有些已经濒临消亡。要保护古村落,保护和传承这种文化传统势在必行。在81岁的金美月和79岁的毛岩叶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文化传承的紧迫、困境和希望。
    现状 不少“非遗”藏身古村落
    “这个舞蹈,过去结婚时都要跳的,现在农村结婚也简单了,年轻人都不知道。”
    家住岩头村丽水街的金美月,梳着利落的短发,表演起了开门、掀帘等舞蹈动作,腰身柔软,姿态优美。
    你很难想象,这位81岁的老人,是省级“非遗”继承人。她正在跳的舞蹈,叫“定位”,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遗名录。
    跟在金美月身后的3个女徒弟,是特意赶来学定位的。2009年,嘉善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起了定位舞培训班,村民卢碎娥学了3年,已经是“元老级”了。“以前传下来的东西,如果我们年轻人再不学,就要断了。”卢碎娥说。
    开门、掀帘、掸尘、打壁钉、挂画、盖椅披、分筷、敬酒、关门……虽然没有乐器伴奏,但记者眼前的舞者,依旧神情动人,入戏入情。
    定位的风俗,可以追溯到东汉。刘秀逃至楠溪,被一位浣纱村姑救驾。即位后的刘秀,为了感恩,把这位村姑认作御妹,赐其出嫁礼仪与皇室等同。从此,定位成了嘉善城乡青年旧时举行婚礼仪式的重要礼仪。
    被定位舞吸引的,除了记者,还有两位法国游客和一位美国游客。记者在岩头村采访时巧遇了他们。他们说,吸引他们的,不只是小村的古建筑,“还想来看看城市里看不到的中国传统风俗。”当金美月和徒弟们跳起定位舞时,他们立即举起了照相机。
    事实上,在永嘉县,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有6个,分别是定位、溪下马灯戏、永嘉花鼓、踏八卦、永嘉乱弹和南拳。
    这些名称大多不为人所知,却是古村落老人们的心头好。在仅有100余人的应界坑村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都会哼几句“乱弹”。岩头村的婆婆滕玉英,会自编唱词,教育村里的孩子要努力学习。
    困境 织布机束之高阁
    而在位于楠溪江上游的屿北村中,许多老人至今还保存着传统手工技艺。织布、酿酒、印染……村里的很多老人都会,但却因为没有市场,渐渐不做了。
    “我今年做了5条麻布床单,请你们给我打广告!”79岁的婆婆毛岩叶,一见到记者来了,兴奋地从屋子拿出了好几件“作品”:黄棕格子的床单,是当地人结婚的嫁妆;一对红色的布袋子,是村里人结婚时用来装锅子等嫁妆的,一对要卖500块钱。还有一条细细长长的带子,上面绣着各式图案,这是大人背小孩子用的布包带。这些手作,全是老人用织布机,一寸寸织出来的。
    可她却有些烦恼:“织了这么多,都放在那边,买的人不多!”
    像毛岩叶这样,有着一门祖传手艺的老人,在屿北村,处处可见。
    这是一个初建于唐代的村子,在2010年,被列入中国第五批历史文化名村名录。每经过一间屋堂,记者发现,门额上都写着各种雅致的名字。比如更新堂,旁边挂着一块豆腐作坊的门牌,里面却空无一人。再走进闲存堂,这是印染作坊,以前老人们在里面自织自染蓝印花布,如今也是荒着,门前凌乱地摆着一些木头。
    屿北村村干部汪德元告诉记者,在村子里,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手工作坊有18个,如今,还有一两个老人住在里面。最近,他们已经准备重新修建这些作坊,门牌已经陆续挂了起来。
    虽然织布机的使用率不高,但毛阿婆还是很想让这项手艺继续下去:“我原来织的床单太窄了,现在年轻人的床,都是一米八的,我织得宽点,可能买的人就多了。”
    要怎样才能实现毛阿婆的心愿?怎么做,才是对古村落以及村中这些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保护?请继续关注我们明天的“寻村记”报道。(记者 马黎 庄小蕾/文 吴煌/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