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高台民居(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凤凰网文化 佚名 参加讨论

    (以下是2011年7月16日《文化大观园》节目实录)
    核心提示:这是高崖上的建筑奇观,迷宫般的小巷深处,褐色的神秘面纱,蓝色的清澈眼眸,银髯白发的土陶老艺人,组成一幅生动的异域风情画,走进新疆喀什走进高台民居。
    喀什人喜爱逛“巴扎” 高台民居朴素而华丽
    串场1:新疆喀什是中国版图内最西陲的城市,是真正意义上的边城。它北倚天山,西枕帕米尔高原,南抵喀喇昆仑山脉,东临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诸山与沙漠环绕下的喀什是名副其实的沙漠绿洲之城。喀什地处南疆,凭借它丰富的自然资源,浓郁的西域文化和淳朴的民俗,被誉为中国最具“异域风情”的城市,好莱坞电影《追风筝的人》曾在喀什老城取景,因为这里有着与阿富汗相似的自然风景和民俗风情。有民间俗语说,不到喀什,等于没到新疆,不到高台民居,等于没到喀什。喀什老城的高台民居,是对时光的一次挽留,穿行在民居小巷,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几百年过去了,高台民居的容颜似乎从未消减。
    解说1:“阔孜其亚贝希”是高台民居的名字,维语的意思是“高崖土陶”。这是一个占地80多亩的大土台,上面生活着600多户人家、4000多人。土台原来是和喀什老城连在一起的,数百年前被帕米尔高原突如其来的一场洪水冲出了一条大沟,将它与老城分隔开来,其实整个老城都在一个高台之上,但现在人们所说的“高台民居”指的却是这里。
    刘家杰:在这个以前它不叫高台民居,它就叫维吾尔自治街阔孜其亚贝希,阔孜其亚贝希就是“悬崖上的土陶”,现在仍然是,它的门牌上面贴的阔孜其亚贝希多少号,多少号,高台民居是汉族人,可能有点文化水准的人叫,而且居然叫响了,叫了十几年,成了一个现在国内知名度很高的一个旅游景点。
    解说2:高台民居内的小巷四通八达,像迷宫一样,如果没有当地人带领,游客一定会迷路。其实这些小巷的铺砖是有讲究的,六角形砖路表示“前路通畅”,长方形砖路表示“此路不通”。民居的房屋是用泥巴和杨木搭建而成,木头去枝之后,没有刨削加工,直接用来架构和支撑屋顶、阁楼和阳台。
    刘家杰(走访):这个叫过街楼,什么叫过街楼呢?就是一个小巷,这个房子就是在两个小巷的墙壁上搭上几根木头,凭空盖的一个房子,为啥要盖这样的房子呢?因为这个小城城区面积太狭小,他们的人口又多,住房特别拥挤,这就是老乡自己动脑子想办法,搞的一个空间的高空的住房,给自己开辟的一个房间,小孩可以在这里面住,看起来很悬,没有地基,就在两个墙壁上临空盖的一间房子,所以我们叫过街楼。因为下面还可以,人车都可以通行
    解说3:“过街楼”的巧妙之处在于,既不影响楼下人行走,也不影响楼上人居住,极大利用了有限的空间,充分反映了维吾尔族人的聪明才智。除过街楼外,还有平街楼与悬空楼。
    刘家杰:这个它跟文化有关系,居住理念有关系,一般不分家。我们汉族长大就要分家,现在维吾尔族也开始分家了,过去不分家,都要在一个院子里生活,老大的房子两间,老二的房子三间,都在一个院子生活,老三到楼上去,他们一个大家庭生活,它有一个家长的一个观念,
    解说4:传统的维吾尔族人无论一个家庭有多大,人口增加到多少,一家人都居住在一起。当院落中人口继续增加到平房住不下时,为扩大住房面积,有些人家在建楼时会将楼延伸出去一些,这种颇具创造性的建筑形式逐渐推广开来,数百年后,渐渐形成了高台民居特有的风景。
    刘家杰:在这个生存环境这样恶劣的地方,他们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你看大高台、小高台,包括其它维吾尔文化里面它都有,它都具备了。没有因为住在恶劣的天地里面,狭小的天地里面扣分、减分、淡化,没有,仍然保持着很浓厚的维吾尔建筑特色,生存特色,饮食特色,服装特色,语言特色,礼仪文化特色,它都具备了,和其它地方没有出现差别。
    解说5:这位维族老人叫土尔孙·肉瑟泰木,他的家就在高台民居上。他还有另一个特殊身份,那就是土陶艺人。他的家里摆满了已经制作完成的土陶,我们希望他从中挑出最满意的作品,为我们展示。
    土尔孙·肉瑟泰木:对于我们来说,用心制作的每一样东西是最好的。但是花费时间最多的是这个东西,从这面看能够看到另一面的人,这个原来是八块组成,最后变成现在的这么一个整体,从这吹,它的风不会在这出来,水是装在它的周围,花费时间最多的就是这个水壶,由于外观很美,汉族同胞也喜欢这些东西摆在家里面,我们喜欢这个东西。
    解说6:高台民居最早形成于八百年前,当时的喀什在喀拉汗王朝统治之下。王朝的手工艺人大多集中在这里,由于土陶艺人居多,所以这里就被称为阔孜其亚贝希,“高崖土陶”。陶土就取自高台,尤其是高台底部的沉积胶泥。不过,现在高台下的陶土越取越少,已危及建筑,陶土艺人用的陶土取自喀什郊外河道里的沉积淤泥。
    土尔孙·肉瑟泰木:这是我祖传下来的,我的父亲我的爷爷都是做这些的,我是第八代继承人,我是从十七岁开始学这个手艺,然后我就对父亲说由我来做这些东西,让他来卖这些东西,从此一直做到现在,我还有一个愿望,这个手艺我有的是,我希望不管是本民族的人也好,或者其他民族的人也好,能够继承我的这个手艺,把我的这个手艺传下去,这是我的一个愿望。现在没有人愿意当徒弟学这些东西,我希望给三四个人教我的手艺,把我的手艺继续传下去,到目前为止在我的这个范围,据我所知,没有我这个水平的人。
    解说7:土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基本退出喀什人的日常生活,现在高台民居只有两家土陶艺人还在从事传统的土陶制作。他们仍然沿用几百年前的传统方法,木制的脚踏旋转坯盘,手工琢雕刻花,质朴泥土经由巧手慧心渐渐有了形状与美感。千百年来,喀什人住在泥土与杨木建造的民居中,使用着泥土烧制的陶器,他们对泥土究竟怀有怎样的情感,也许老艺人脸上专注的表情,就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