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传家兴隆八代 导游领我在大院中转了三小时,歉疚地说,超时了。致了谢,我独自再走一遍王家城堡。 在那些庭院花园书塾里,仍然只能走马看花。晕与蒙中,呆与喜中,很快又过了两小时。 肚皮唱歌了,梦醒,到树下去买方便面。一退休女老师也坐在树下。她说喜欢在这里住,连平遥都不想去。她每天都到大院来。坐坐,看看,玩玩,想想,很舒服。 王家能够八代不败,靠的是文化养人。类似“诗书传家”的匾额处处可见,各院木雕石刻画,说的都是上进孝敬尊贤故事,小孩子有书塾,中青年有书院,中国文化及智慧道德,在这里被仰慕并遵从。养正书塾一对联“染成绿萼初华好觉暗香入室,偶得古人精册较胜春风在庭”。“何幸登高豁心目,愿从圣道穷余芳”,灵动着他们的取向与快乐,今天读来,也好有感染力! 王家的养正书塾十分醒目:大门用四条完整青石做成,岁寒三友,两边都是竹节,每每孩子进门,它便提醒说:竹要空心,人要虚心哟! 据说,王家大院解放后分给了贫下中农居住,有人拿了红旗小轿车,去养正书塾要换那石雕大门,院里人们坚决不换,这件宝贝得以保留,成了王家尚文的又一佐证。 守着大院感受古韵 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从龙鳞街至王氏博物馆,再看全国晋商会馆图片展。 松竹院有一“招财进宝”的门枕石,它记录了大院成为丝绸之路之一站的历史。 吃方便面很渴,便在一葫芦门小茶馆歇脚喝茶。老板娘平和热情,与我聊了半个钟。她说,打小起,就住这王家堡。那时大院住几百家人,每个院子的小门从来敞开,从不上锁的。她说,住王家大院很好,环境好,大家都讲文明。后来,国家说要保护大院,住家户都迁走了。 我夸老板娘的葡萄与葫芦架搭得好时,她眉宇间露出些微惆怅。但很快她笑了,说,天天在这里卖茶,也当是守着大院,挺好的。 一小男孩从前院跑来,紧张得满头大汗,问:你们见小花没有?答:没有。又问女老板:你有冰棍吗?答:没有。女老板说,小花是他的小狗。 王家大院不少院子还让老百姓活动着。这种状况,让人看到它的前世,也看到它的今生。落日照到城墙根时,我恋恋不舍走出来。大院不远,一条安静小路直通一小村庄,据说,它更原始静谧,值得一游。 路旁,有静升村文化旅游广场在建。静升村文化旅游休闲中心的规划,已竖起了大广告牌。 (王民 文/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