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楼和牌坊本不是一码事儿。牌楼的匾额上头有屋顶,牌坊没有,可人们叫惯了,也就彼此不分了。 说起北京的牌楼,那可有年头了。我刚来北京那会儿,最觉得神的就是牌楼。在当街立那么个大家伙,上面油漆彩画,大柱子又高又壮,下面还包着块大石头,石头上还箍着个大铁箍,怎么着,还怕它跑了不成!上面的屋顶还挺讲究,我见到的以琉璃瓦居多,颜色不一样,有黄的、绿的、蓝的等。直到现在才弄明白,原来它是很有讲究的。 牌楼起于春秋,到明清呈鼎盛。一直沿用的城市里坊制,为老北京的牌楼林立确定了历史渊源。元代北京城被划成五十个坊,每个坊口立个牌坊,以示区别。到了清代取消了坊的编制,这牌坊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渐渐变成了或彰显都市精神,或表彰“忠孝节义”的城市纪念性建筑了。就拿现存的国子监街的牌楼来说,这些牌楼是明代建的。那时这儿是全国的最高学府。牌楼的匾额上有“国子监”三个字。屋顶上是黄琉璃瓦,标志着皇家权威,乾隆年间还题匾额“圜桥教泽”,背面是“学海节观”,表明了皇帝对学子们的关怀和期望。 有名无实的是神路街南边儿立着的三卷门儿七楼的彩色琉璃牌坊。那是明代建的东岳庙的牌坊。东岳庙没了,可它还立着,算是历史的纪念碑吧。还有颐和园东宫门前面立着的“涵虚”、“罨秀”的木牌坊。这种牌坊顾名思义,是为颐和园装点门面的。意思是说,这里山高水阔,大家要赶快逮住这美色欣赏吧。这不是废话吗?那时候,除了慈禧,谁进得去呀!现存的还有一座就是立在中山公园里的“保卫和平”的牌坊。 说起这座牌坊,还真有点儿民族亦耻亦荣的见证。想当年,德国公使克林德肆意向我国挑衅,被清军官恩海击毙在总布胡同西口,却成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口实”。 为讨好洋人,清政府竟在克林德被击毙的地方,用了三年,建了汉白玉的克林德牌坊,这是民族之耻;一战后,德国战败,这座牌坊被拆除,移到当时的中央公园,上面书写“公理战胜”;解放后,由郭沫若题字“保卫和平”,由此,这座蓝琉璃瓦屋顶的牌坊总算消停了。 被老北京人引为骄傲的是只有地名,没牌楼的东单、西单、东四、西四。实际上,原名应是东单牌楼、西单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顾名思义,这些地方原来都是有牌楼的。自打火烧西安门后,这四个牌楼相继都以影响交通为由拆除了,现在只剩了个地名。立在前门楼子南边的五牌楼,那是多雄伟壮观哪!可也给拆了。梁思成为此大哭一场,老北京人谁不心疼,那是咱老祖宗留下的物件儿呀!保护还保护不过来呢!北京是老古都了,外国人都想看看咱中国的“粹”不是,可如今……唉`,别提了! (石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