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过我的乡思。距我老家不过数十里的浙江乌镇,是我国著名的长三角江南古镇。它不仅有旖旎动人的水乡风光,而且是我十分景仰的文学大师茅盾先生的故乡。乌镇,它深深吸引了我。 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七千年前,乌镇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它有1300多年建镇史。春秋时期是吴越边境,又称乌戍,地处杭嘉湖平原江、浙两省三府七县交界处。明清时,当朝就在该镇设立江、浙两省分署,行使相当府衙一级职能。现隶属嘉兴地区桐乡市(县级)管辖。这里人民历来植桑、缫丝、养蚕、织造、捕鱼、种稻为主业,商贸繁盛,经济发达,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生产丝绸的轻纺重镇。 【街头小吃话传统】 随着朝阳冉冉升起,古镇又渐渐苏醒繁忙了起来。乌镇,俗称“八场八街六十八巷”,东西长约4公里。我踏着廊棚遮挡下的条石板路,在攒动的人群中,摩肩接踵,走街穿巷,浏览观光,目不暇接。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一串串红色灯笼高悬各自门前,一面面眩人眼帘的各色“招幌”在迎风飘扬,呈现着一派浓浓的喜庆气氛。这里的店铺多为家庭小作坊,本地土特产,南北杂货,一应俱全。乌镇著名的糕点食品,如姑嫂饼、杭白菊、臭豆腐干、熏豆茶等等,十分热销。来自八方游客,南腔北调,夹杂着当地软绵绵的吴言侬语,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引得游客十分动听诱人。 说起臭豆腐干,与我恰似久别重逢的多年“好友”。它本是长三角一带有名的街头小吃。记得我幼年生活在上海时,每到傍晚或夜深人静,就会听到从远近街头里弄传来阵阵“卖臭豆腐干”的吆喝声。叫卖人挑着一副担子,上面点着一盏小油灯和正在烧沸的小油锅,停在了路边人行道上,或里弄里,把切得一块块臭豆腐干放在油锅里,来回地煎炸,此时掌握火候十分重要,待煎到皮脆肉嫩,再捞起来,蘸上些辣椒油等调料,用一根小竹棒夹了吃,真是闻着臭吃起来香,味道好极了。今日见到它,又让我吊起了胃口。我边吃边和店老板饶有兴趣地聊了起来。他说,臭豆腐干已有很长的历史了。但乌镇臭豆腐干已与过去不一样了。近些年来,经过改造别有风味。它用的是上好本地黄豆传统工艺生产的豆干,需泡制20多个小时才成,而且只用传统老卤泡制,绝不用化学制剂,所以没有异味,香得纯正。还说,传统老卤得来不易,有的店家老卤已用了数年,每年都添加菜梗、笋根。为防止变质,还不时用烧得通红的铁钳放入卤中杀菌,将臭豆腐干在菜油中炸,再串在竹签上,抹上豆瓣辣酱,美味十足。没料想此次回京后,有一天我途径北三环,偶然发现有一家挂着“出售臭豆腐干”的醒目招牌,北方竟也有此物,当时我感到很新奇。于是便向前询问,店老板说是从南方学来的,当即我便买了几块,吃了不觉有些倒味,不但吃不到原味,而且象吃了豆腐渣似的,难吃极了。这使我想到,学传统就得真学,才能把好传统学到手,如能有创新则更佳。否则,就等于砸了传统的牌子。对待“微不足道”的街头小吃是如此,对那些更为有名、更有意义的传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传承工艺蓝印花布】 在东栅的一块约有数百平米面积的场地上,围聚着众多人群在观看、议论着。原来,这里竖立着一个个密密麻麻的高杆和庞大的阶梯式晒布的铁木架,上面晾晒着一条条蓝白两色大块长布条。这是我早年就熟悉的江南农村妇女喜欢穿的土布服装布料,很具有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这就是乌镇民间的特产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源于汉晋,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早在明代《天工开物》中提到的制靛的五种蓝草之一的“马蓝”(即板蓝根),作为蓝色燃料染色的蓝印花布。乌镇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我国蓝印花布世界闻名,我现在所处的宏源泰染坊,就是它的作坊工场、制品集散中心。这家作坊始创于宋元年间,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据作坊人员介绍,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花布”、“拷花蓝布”,是我国传统民间工艺品,已有上千年印染历史。传说由一名叫葛洪的农夫为爱妻所创,其原料土布、染料和工艺均来自农村民间,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蓝白两色,题材为花卉草木,显得自然、清新、秀气、典雅。 记得自幼在江南农村就经常见到农村妇女头缠一块蓝色头巾,身穿蓝白花色土布便衣服装,而且家家户户也都以此作为装饰品,用来做窗帘、头巾、围裙、包袱、帐子、台布、蓝色背包等,成为了江南农村的一道亮点。后来,这股蓝印花布风也吹进了南北城镇,甚至有的还被列为都市商场橱窗内模特时装的展销品。一些城市女士、小姐也十分钟情于把它当作时尚服装装饰穿着,尤其是身材较好的女士穿着,更显得俗中见雅,风姿绰约。在展场的后面制作室,我还参观了从纹样设计、花稿刻制、涂花板、拷花、染色、晒干等工艺全过程。在作坊对门的一家蓝印花布原料加工场,有几位老大妈正在轧棉籽、纺纱线、织棉布。不少女士正在纷纷挤列在前面店铺门市购买蓝花布料,准备带回去制作成衣或馈赠亲友。 据说,此次上海世博会可能将蓝印花布料作为一项陈列内容。如果如此,这项与时尚相结合的优美的传统工艺品将会引起世人更加广泛的关注与兴趣。 (文 / 石太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