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感受徽州文化(三)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光明网博客 佚名 参加讨论

    
    【徽州古伺】
    龙川胡氏由来已久。历史记载,此地胡氏其一世祖来自山东青州,迁入此地后娶安徽歙县女为妻,随繁衍至今。
    胡氏最早定居的太极湖村距绩溪县城18公里,是一个有三道徽州绝佳水口“狮象把门、日月当关、龟蛇拦水”水口,园林锁口的古村落。原名胡村。但随胡氏之后来此定居的章家人口渐渐超过胡家,为避免名份之争,两姓协商改胡村为湖村。
    一条明代水街穿村而过,两岸巧妙利用地势而建的古民居,依山而筑,逶迤伸展,宛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以水为界,构画出一幅“太极图”故称“太极湖村”。
    该村西头有座章氏宗祠,巍峨典雅,气势不凡。祠堂中章氏谱牒、祖宗古训、祖宗遗像和牌位等保留完整,代表了徽州宗法制度的基本水准。村溪南端尽头处,有一门楼巷,巷内连片的民宅门罩,皆以风格各异、制作精细的砖雕作饰。那一座座门楼,就是一件件玲珑剔透的民间艺术品,常令观瞻者叹为观止。这些雕刻精制门楼,取材十分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有民间风俗、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可称为砖雕之最,充分体现了徽州古建筑中门楼文化的博大精深。该村至今还保留着旧时民宅百余幢,皆具有砖木结构、三间两厢、明堂天井、粉墙黛瓦、马头山墙等徽派建筑的基本特征。但其结构序列却各不相同,有单进、前后进、有前后厅的,如有一曲径通幽的组合房舍,以一条通道为主线,组合了十多间房屋,道路弯曲,屋屋沟通,宛若迷宫。进入大门有石阶数十级,宅内有天然的水井,大旱不涸,久雨不溢。无怪乎有专家说,该村真是一座徽州古建筑的博物馆。
    村北有一千年古墓,据史料记载,该古墓是胡氏之二十五世祖祖墓。祖墓坐落于龙形山之首,面对海拔千米的七姑山,墓顶有一株千年的苦槠树,虽经风雨侵袭,依然根深叶茂,老而弥坚。不知是风水好,还是有其独特的秘方,该村人口不足千人,但近百岁的老人有二十几位,这些老人至今身体硬朗,有的甚至还能下地干活。该村至今仍保留着皖南最早的舞台吊景和堪称江南绝活的秋千抬阁。
    胡氏的宗祠建于坑口村,据历史载,龙川即坑口村的旧称。是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已经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传至锦字辈,已历48世。此村山水秀美,村东龙峰耸立,村西凤山谷对峙,北有登源河蜿蜒而至,南有天马山奔腾而上。龙川依青山傍碧水,俯瞰成船形,颇有龙舟出海之势,堪称风水宝地。此地胡氏以耕读传世,以科举报国,以商贾补田土之不足,奕世戴德,相传至今。自两晋以来,人才辈出,胡炎常侍、胡汝能太守、胡思谦太师、胡子荣枢密使、胡富贤国师、胡富尚书、胡宗宪尚书等等。
    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间大修。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由影壁、平台、门楼、庭院、廊庑、尚堂、厢房、寝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组成。宗祠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手法,气势磅礴,非常壮观。
    越过古祠的大天井便是中进(即正厅),乃是族长举行祭典的大堂。它由14根直径166厘米的银杏树圆柱、柱基采用枣木刻成莲花瓣托、架着大小54根冬瓜梁,结构为抬梁和穿斗式相结合,显得威武壮观。正厅的每根屋梁,两端皆椭圆形梁托,梁托上雕刻着彩云、飘带,中间分别镂成龙、凤、虎,檩上镶嵌片片花雕,连梁钩均刻有蟠龙、孔雀、水仙花、万年青,仰首凝望,玲珑别致。正厅两侧和上首的花雕更是别具一格。两侧各10扇落地窗门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为主体图案,花形千姿百态,无一雷同。更令人可爱的是花中有物,物中有景。荷花在池水中荡漾,或微波粼粼,或浪花朵朵,花群之中,有鸟翔蓝天,鱼潜水底,鸭戏碧波,还有蛙跃荷塘,鸳鸯交颈,把整个荷塘画面描绘得生动逼真,妙趣横生……。正厅上首一排落地窗门的花雕却是一幅“百鹿图”,衬以各种山光水色,东南西北方的竹木花草,各种形态的梅花鹿在这里自如生活,有的悠悠漫步,有的受惊疾奔;有的饮水溪畔,有的口衔灵芝;还有的幼鹿吮乳,母鹿抚舔,真是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登上台阶,来到古祠后进,这里又是一个“仙境”。一排排落地窗门全是花瓶雕刻世界,有六角、八角、半圆、菱形、大口、长颈等各种形状,千刀细刻,精致可爱,瓶口刻有四季花卉,梅、兰、竹、菊、牡丹、玉簪、海棠……,可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从正厅出来,走进正祠东侧的边房,其结构分上下堂,高度仅有正祠一半,木雕简陋,另有风格。这是一座副祠,为什么要建这座副祠呢?据传说,龙川是船形,全村清一色胡姓,而船在大海行驶如没有铁锚就无法停航靠港,故从外村请来一位丁姓住此护祠,丁姓好比铁锚把大船钉住就稳当了。更奇怪的事是,这家丁姓至今已16代,代代单传,是何缘故,还是一个“谜”。古祠大修之后距今400多年,可找不到一只蜘蛛。有人说,古祠选用优质木料有关。要说风水宝地确也一点不假。我们沿着穿村而过的溪流倘佯,东低西高的龙凤水岸,“东耸龙峰,古峙凤冠;南则天马奔腾而上,北有长溪蜿蜒而来”,的龙川形势,让此村占尽地利,真个风水宝地啊。再往西行,两座石制石雕的奕世尚书坊屹立村中,是为户部尚书胡富、抗倭有功兵部尚书胡宗宪而立。正因为历史上出了几个大人物才有了这座古祠。
    由此看来,文化即是文明的积淀,文化是雄厚经济基础的体现,文化是物化了的人类历史。如果没有徽商的世代聚财,如果没有徽商后代一辈辈的打拼,也就没有今天徽州文化和徽州历史。有的是说我们北方的历史不厚重,我们反观我们的历史,自明朝移民至今还不是仅仅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吗?与古徽州八百年的历史差了整整一半,再说我们耳熟能详的是徽商,鲁商就有所差别。知此,我们明白历史需要创造,历史也需要传承,历史更需要认真地书写。
    
    【历史传说】
    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婺源县境内的李坑村是一个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村庄。在四面山体的环绕下,一条小河穿村而过,傍水建有徽派民居,
    这个已经有900多年历史的小村,相传为南宋乾道三年武状元李知诚故里,在历史上也是兴盛一时,有南宋至清,仕官富贾更是多达百人,村里的文人留下传世著作达29部之多。
    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个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但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作战能力,需要靠湘军,国库又没有大量的钱财做军饷,当时的徽州同知鼓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多就封官,李文进的官衔就是那时侯捐来的。从这幢房子的门面上来看,沿袭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点。大门为石库门坊,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檐,不仅能遮挡雨水,还能起美化的作用。飞檐下方,门坊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极富装饰趣味。石库门柱础上的石雕,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狮子滚绣球”图案,表达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满欢乐的心态。石雕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横着雕刻的繁体“书”字,它代表了主人的心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座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一则体现出家庭融乐的气氛,二则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屋内的木构件上,同样雕似着精美图案,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主人对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凭借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明堂是徽派建筑的一个重要构成,我们平时说的有明堂无明堂即源于此。
    在村子的中心地段有一座两溪相交的枢纽桥,这是李坑古“十二景”之一的“两涧流清”。其中一条溪流前方有两个小石墩,这条就是公龙,石墩为龙角。这边没有石墩的是母龙,两条龙在此桥处汇为一条溪流,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时候风水村中两水相激本来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通济桥跨度约5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拱桥。
    在这里我想重点说一说李坑村的申明亭。
    申明亭建在村子中心的通济桥头,始建于明朝末年。为了讳大明朝的明字,特意将明字的日字旁多写了一横。每当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的恶行书写出来,张贴在亭子中,让村民评议,以达到惩戒的效果。古时候村里起管理作用的主要是宗祠乡老。地方大,人口多,难免公事有争议,家庭有纠纷,遇到这种情况,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聚众,村里人均可参加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排解纠纷,批评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每月初一、十五各开亭议事一次,民间谓人们“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也许即源于此。从此来看,这申明亭颇有点现今议事厅的味道,而这一月两次的评议也与我们的村民议事会的作用差不多,也算具有调解功能的群众性组织。当然,。当然,这些族长、乡老即算调解员了。同时,凡是村中经审查有过错的人,不许从亭中走过,而必须从亭边的石头小径低头绕过,以表痛彻悔改之意。我将亭上的对联记录了下来:一幅曰:亭号申明就此众议公断;台供演戏借它鉴古观今。一幅曰:品节评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平气和。(桃乡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