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心血凝聚200余画作问世 记者近日如约来到姜振民的家,见到了这套画在4尺对开宣纸上、总计200余幅、被命名为《看图老济南》的老济南民俗风情画作。这些画作描绘的均是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济南社会的风俗民情,是一套大型的国画小品。按内容分为“街头巷尾”、“尘世百态”、“历下情结”和”纯真年代“4个部分。创作采用中国画与漫画相结合的方式,画面简洁生动,形式新颖独特,人物形象夸张而不失真实感,构图轻灵,一幅画面反映一种民俗风情,或承载一段故事,每幅独立成篇,又能上下联系。像其中的《传统婚礼》、《烤地瓜》、《逮蛐蛐》、《换洋火的》、《卖锅饼》、《吹糖人》、《锔盆锔碗》等等,都散发出浓郁的济南味道,上点岁数的人看了会更有感觉,但画面却可抓住任何一个人的眼球和心灵。 说起创作这套《看图老济南》的动机,姜振民有些伤感地告诉记者,这件事的缘起是因为他中学时代的老师刘小青先生,他也是一位经历坎坷的漫画家。其晚年致力于民俗风情画的创作,但大都是草图。他曾拿出草图让姜振民看过,并语重心长地叮嘱:“我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都不允许继续画下去了,可惜啊,这个题材你应该画!”姜振民一直将恩师的嘱咐铭记在心里,因为他清楚这是一件意义非同一般的工作。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而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独特的存在价值。它植根于民间,流行于民间,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文明的盛行,一些民俗渐渐消失了,有些则演变成新的存在形式。文化的传承性要求我们必须将民俗文化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使其成为永恒的定格。于是,在1996年退休后,他开始了持之以恒的创作,并为此耗尽了这14年来的全部心血。 济南底蕴深厚文化独特珍贵 姜振民说:”我的童年基本是在上世纪40年代这段时间,对那个时间段的很多情景还有较深的印象,所以我创作的这套作品就基本以我印象中的老济南为主。说起老济南,我觉得一点也不比很多大城市差,而济南的文化底蕴之深厚更是许多城市不能比的。我一直觉得,济南是齐鲁之都,是中国历史与文化最为深厚的地方,而且很多民俗风情也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是值得我们现在的济南人引以为骄傲和传承下去的‘宝贝’。济南具有典型的北方城市特色,但是因为近代以来开放较早,又引进了不少南方文化,所以形成了自身文化习俗中又融汇各地文化习俗的风格。这在老济南的生活场景中就能看到,像水烟袋就是南方人带到济南来的。在上世纪40年代还有南方来的‘卖婆’,专门走街串巷卖针头线脑,主要是给一些大宅门的女眷们送货上门,好像当时济南的女人还有些保守,做这个的不多。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民俗,趁着还有记忆,还能画得动,我就抓紧时间多画快画,我从一开始就没想着这件事能出名,能挣钱。我想的就是把这些老玩意画出来,给后人看看,如果更多的济南人能看到我就更高兴了。” 画越画越多,但也只是家人和朋友欣赏过,无法让更多的人欣赏,这是姜振民很大的遗憾,但这个遗憾就快要消除了。姜振民透露,自己的这套《看图老济南》已被人推荐到黄河出版社,近期有望出版发行。而马上就要开业的济南黄台文化城也准备在开业之始就推出专题展览,将这套老济南风情画亮相于济南人眼前,让更多的济南人看看老济南的风土人情,感受久违的、并难再现于世的老济南魅力。 听完姜振民讲的这些,记者再翻看这些画作,才感觉出其中所蕴藏着的文化内涵,感受到其中散发出的浓浓的乡情。姜振民说,自己不只是从记忆中搜寻,也曾用了很多心力搜集、整理各种文史、民俗资料,以使在创作时能有更多的知识作依托,而从开始创作到现在,构思的草图摞起来可能要一人多高了。画中所描绘的风土人情已经是很久以前的场景,但姜振民不是在简单、机械地复制那些场景,而是从审美、文化、史学和社会价值的高度,对这些消失的场景和人物进行了新的挖掘和提炼,并赋予其内心深邃而真挚的情感,所以才让欣赏者的视觉感到愉悦,才能让人“读”的下去,“读”的进去,并从中感受到一种历史与文化的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