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面纱 在文物普查人员带领下,我们实地采访了两个山寨:东巩镇陆坪村的春秋寨和板桥镇的樊家寨。 春秋寨是南漳县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古山寨。远远望去,山寨建在一座呈南北走向的山脊上,宛如一段长城横亘于山顶。一条河绕山而流,使这座山东、西、北三面环水,犹如一个半岛,只留下南面与陆地接壤。山的西面是斧削一般的悬崖绝壁,直入河中,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春秋寨依山就势,建在这个易守难攻的山脊上。 由于人迹罕至,以前通往山寨的羊肠小路已被丛生的灌木湮没,我们踩着当地向导的脚印前进。 上到山顶,只见这座南北纵向而卧的山脉,顶部东西宽度最宽处仅50米左右,山寨沿这个东西窄南北长的山脊呈“一字形”布局。山寨只有南门和北门两个门,西面寨墙直接依绝壁而建,东、北面在寨外垒起了高高的石墙。有敌来犯时,只要派人扼守住南门和北门两个进口,便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进入山寨,穿行于山脊上南北两排石屋中间的街巷式通道,大大小小150多间石屋赫然矗立,高高的炮台、瞭望台煞是森严。石屋没有屋顶,地上到处是破碎的石块,石缝里荒草丛生,很多石屋四壁已残缺不全。站在西面寨墙上往下看,六七十米高的石崖犹如刀削斧劈,令人不寒而栗。 整个山寨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20米至40米不等,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山寨的寨墙全部由当地特有的片石砌成,厚度40到60公分。 春秋寨又称“邓家寨”,是邓家一个名叫邓九公的祖先为防匪患带人修建的。因传说三国时关羽曾在此夜读《春秋》,该寨又名春秋寨。目前,山寨主体结构保存较好,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 住在山脚下66岁的邓鸣荣老人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家在山寨里住过,最多时山寨住了100多户人家,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慢慢搬下山来。 樊家寨是一个城堡式的古山寨,与春秋寨风格迥异。山寨建在群峰中一个位置较高的山峰顶部,峰顶已被削平,地势不及春秋寨险峻。但登临此寨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樊家寨坐西朝东,呈长方形布局,南北长约百米,东西宽约60米,总面积近6000平方米,可容纳数千人。全部用当地片石砌成的围墙东、西面各有一道大门,是这个寨子仅有的两个进出口。寨墙厚实,高耸峙立,寨中有堡,寨外有廓,多重防护,十分严密。 沿镶嵌在寨墙内的石梯攀上5米多高的墙顶,只见山寨西南和西北两角分别建有堡楼,呈“八”字形向外伸出,堡楼下部两侧建有瞭望孔或射击孔,形成掎角之势。除了东面大门,寨墙西、南、北三面有外廓环绕,是山寨遇袭时的第一道防线,廓现大都毁损,只剩下孤零零的墙脚。 上世纪70年代,樊家寨曾被作为村部办公场所,后来村部搬出,辟为农田,现在山寨内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 今年70岁的杨才玉老人家离山寨不远,他告诉记者,当年村民拆山寨石头盖房子时,曾发现一块石碑,上面记载了山寨的修建过程,时间大约是清朝中期,是当地民众为了抵御白莲教教徒及一些土匪的袭扰。 古代“人防” 采访中,南漳县文体局局长郭永金告诉记者,南漳县的古山寨早已有之,但谁也说不清其数量、兴建年代等情况。在去年10月启动的湖北第三次文物普查试点中,南漳县的古山寨开始被文物部门系统收录和研究,并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化遗产列入当地政府的保护范围。目前,已有13个古山寨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看到的春秋寨和樊家寨在其中。 南漳为何有这么多古山寨?文物工作者的解释是,由于历史上这里战事频仍,匪患猖獗,尤其是明清以来农民战争、流民起义以及民间土匪在这一带活动,山寨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经初步考证,这些山寨有的是当时政府出资修建,但多数是民间自行出资修建。少数山寨是军事设施,多数山寨实际上是当地村民的避难所,遇到战火或匪盗来袭,当地村民就搬入山寨避难。 南漳县古山寨已引起外界人士的浓厚兴趣,逐渐兴起了一股以古山寨为对象的历史研究、文学创作和旅游热潮。 古民居廊道 南漳县的古民居主要集中在板桥镇、巡检镇境内,现存大都建于明清时期和民国初年。沿着深山沟谷穿行,山道边,村巷里,古民居随处可见,或规模成群,或形单影只,散布于几十公里山谷间,被称为古民居廊道。 “板桥民居”是南漳县最负盛名的古民居,早年已有发现。在板桥镇冯家湾村5组王家垸,至今保留有两幢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民居。古民居建于山坳一处较平坦地段,背靠一座小山包,门前是一汪清水塘和绕村而过的大马路,依山傍水,满目苍翠,风景秀丽。 走进院落,看到整栋建筑由清一色的青石铺地,青砖砌墙,再辅以木质结构的门、窗、阁楼等,前低后高,错落有致。在门、窗、檐、墙等部位,醒目地雕饰有花、鸟、鱼、虫、瑞兽及渔、樵、耕、读画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整体建筑为四合院结构,高低二层,房屋数十间。 顺着峡谷前行几公里,是冯家湾村4组鞠家垸。这里共建有一排5栋古民居,规模宏大,至今留下了105间房屋。 这里的古民居设计巧妙,工艺精湛,与王家垸的古民居同属于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为防火、防潮、防盗、防震,建筑群用青石铺地,青砖砌墙,并用桐油和石灰勾缝,保证了主体结构的完整无损。登阁楼,穿天井,过厅堂,只见古民居雕檐刻壁,屋脊、檐头、瓦头上龙飞凤舞,木雕、石雕、玉雕等艺术异彩纷呈,加上彩画,堪称民间艺术的瑰宝。 陪同我们采访的襄樊市文物普查专家叶植说,此次文物普查,南漳县共发现上百处古民居,其中文物部门收录古民居81处。这些古民居是当地富豪大户所建。 御敌碉楼 在南漳县发现的为数众多的古民居中,除了大多用于居住、生活外,还有一种用于御敌的半军事化设施——民间碉楼。这些碉楼大都与私宅建在一起,楼层较高,外墙常常布满洞孔,十分瞩目。 在板桥镇中心小学背后,有一排倚山而建的古宅院落,其中西南角矗立了一座5层方形土碉楼。通往这座建于上世纪初的民间碉楼的木制台阶已经破旧,踩在上面吱吱作响。进入碉楼,里面每层碉楼之间的空间矮小,楼道狭窄陡直,只能缩身蹑足,小心翼翼地通过。 记者惊奇地发现,在这座外表看来古怪的碉楼墙壁上挖了一个个方孔,内阔外细。从方孔外窥,视线纵横交叉,几乎覆盖了从外面接近碉楼的各个重要方位。 叶植告诉记者,这是碉楼里面的人用来御敌的射击孔。为了抵御“匪患”侵袭,当地乡绅冯达夫在其原住所基础上加盖了三间二层围屋和一座5层方形土碉楼,以保平安。原来,从外墙看,四处漏风、到处是洞的碉楼竟是一个用以御敌的半军事化设施。 在板桥镇晏山村石廊,完好保存着一座上下5层的土碉楼。碉楼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墙壁全系土筑,俗称“干打垒”。在碉楼地面以上的四壁设有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方孔,瞭望和射击之用。这座碉楼与周围三间一进院落的住宅互为犄角,连成一片,成为一座集防御和居住功能于一体的私家住宅建筑群。 碉楼的主人姓刘,早年与人合伙经商,为防匪患和抓壮丁,在民国初期建起这处牢固的半军事化设施。 “逻围”古墓葬 南漳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原县文体局副局长庹先沮说,在这次文物普查中,古墓葬是一项重要内容,刚开始时,普查登记的范围为清朝宣统年间以前的古墓葬,南漳县一个镇就查出了几千个古墓葬。由于数量太多,普查人员在得到文物部门批准后,不得不缩小范围,先查录道光以前的古墓葬,目前已查出154个,其中8个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漳古墓葬很有地方特色,当地人称之为古“逻围”。这些古逻围依墓主的身份地位不同,大小形制不相同。从其地上建筑外形看,有方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多种。古墓前一般建有拜台,墓葬规模大小不一。 板桥镇韩氏古墓是这次普查中发现的最大民间古墓葬,古墓占地300平方米。据墓碑记载,墓主韩文明死于咸丰年间,这是他与妻子吴氏合葬墓,同治十二年二月初五立碑。墓碑高2.7米,有重檐庑殿式碑亭,碑亭两侧撰有对联,碑文记载了家族传承历史。 在板桥冯文远家族墓地,墓葬中各种精湛的雕刻工艺尤其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一个面积上百平方米的长方形墓地,长约十二三米,纵深约10米,共有5处墓葬。墓地前,是一溜青石砌成的四五十厘米高的拜台,两端立着两座守墓的石狮。拜台与墓葬间是一道墓墙,中间开有一道墓门,两边石墓墙上对称地分布着八幅浮雕,一边四幅,上面雕刻有瑞兽、花鸟、人物等,图案精美。 每块墓室立有墓碑,上有门楼,两边刻有对联,还有几尊身首残缺不全的石人护墓,足见墓葬主人生前的富有。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南漳县农村,人们非常重视殡葬文化。住在漳河源峡谷中的77岁的陈廷斌告诉记者,他祖父去世后,家里雇了100多人用3天时间将棺材抬出峡谷,择吉地而葬。这也正是当地古逻围兴盛并得以完好保存的主要原因。 庹先沮说,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足够重视,南漳县这些古民居、古碉楼、古墓葬等民间文化遗产隐在深山人未识。此次文物普查使人们重新认识其价值,进入了文物保护的视野,并成为当地一景。 文物普查专家叶植认为,从文物普查试点看,这些具有浓郁民族性、地域性的古民居、古碉楼、古墓葬等,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民众的生活文化,反映了当地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状况,记录了他们平凡的喜怒哀乐,具有广泛的认同感、亲和力和凝聚力。它们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民间文化遗产的独特艺术魅力,而且作为中国“雅文化”、精英文化的一种补充,为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了独特作用。 深山桃源遗存“蔡伦造纸” 鄂西北荆山山脉,漳河源头,有一天然峡谷,只有一条开凿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与外界相通,在峡谷中居住的人们世代以手工造纸为业。峡谷至今保留着原始的自然生态、淳朴的民风,身临其境,仿佛处在世外桃源。 探访之旅 早8时多,记者从湖北南漳县城出发,沿着蜿蜒山路向西南方向行车约60公里,来到薛坪镇的三景庄。 由于山路崎岖,车子不能前行,大家便弃车步行。走了约2公里左右,来到一个叫“羊马坑”的村子,县文体局找来了向导、薛坪镇小学校长陈忠才。陈忠才在峡谷长大,对这条路烂熟于胸。 下峡谷的道路险峻无比,令人胆战心惊。所谓的路就是在陡峭的山崖上,人们用脚踩出来的一条便道,头上与脚下均是刀削般的峭壁,许多路段连找个下脚的地方都困难。有幸的是山崖上长满造纸用的毛竹,挡住了视线,否则看到脚下万丈深渊,会不敢迈步。 拄着拐杖,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向下挪,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前面人的脚下,亦步亦趋,无暇、也不敢欣赏身边的美景。这条在绝壁上开凿的弯弯曲曲的小路,长约2公里,海拔落差500米左右,是连接峡谷与外界的唯一通道。 在接近谷底的最陡峭一段,头顶是一块从峭壁伸出的巨大山崖,仿佛随时要掉下来,路面上不时见到从山崖上掉下来的石块,有的甚至将路面砸了一个大坑,使人心惊肉跳。 经过约一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走完这段险道,于下午2时左右到达谷底。刚走出悬崖下的灌木林几步,一条20多米宽的河流横在面前。向导说,这就是漳河的源头。河上没有桥,大家只好脱鞋趟水而过。 世外桃源 趟过小河,见峡谷有一块方圆足球场大小的平缓地带,四面峭壁环立,满崖灌木竹丛,脚边流水淙淙,耳畔鸟鸣声脆。平地中央坐落一幢古老的四合院,一条小白狗在大门口张望,几只小鸡在屋旁菜地里觅食。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大概如此吧! 我们欣赏这幅桃源图时,一位老人闻声迎了出来。陈忠才介绍说,老人叫陈廷斌,大家称他陈三爹,是这里最年长的人。我们进入院中,坐在天井的石阶上与老人聊了起来。老人介绍,四合院中住着他们兄弟三家,共22口人,平时多数人出外打工或上学,常在家的只有8人。峡谷中没有田地可种,三家均以造纸为业。 陈廷斌今年77岁,身体健朗。他说这个地方叫上中场,沿河谷向下七八里,分散居住着12户人家,60多人,都是他们陈氏家族人,居住环境大体一样,每一居处都只有一条通向山外的险道,至今保留着较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的祖先是几百年前为躲避战乱,由湖北咸宁迁徙而来。由于这里有丰富的水资源,石灰石密布,毛竹漫山遍野,是理想的造纸场所,祖先找到这块地方后,便世代造纸为业,沿袭至今。 陈家三兄弟所住的老宅建于民国元年,建这所宅子及旁边的造纸作坊共花了6年时间。 长期以来,峡谷里面的人很少与外界打交道,基本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外面的人不愿进来。至今还有人没用过人民币,平时是背一点自造的土纸到山外的交易点,以物易物,换回粮食和油、盐、布等生活用品。陈老已28年没有出过峡谷。 近几年,这个古老的四合院有了一点现代气息。陈廷斌老人掰着指头说,四年前通上了电,三年前有人送来了一部电视机,去年装上了电话。 古老“造纸术” 峡谷最吸引文物普查人员的地方,是这里的古老竹纸制作技艺,被专家称为“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有着极高的保护价值。这是此次文物普查试点的一个重要收获。 起源于明清时期的漳源陈氏造纸作坊,鼎盛时有好几十家,至今尚在运行生产的仍有7家,采用濒临失传的古老竹纸制作技艺生产“土纸”,俗称“火纸”。这种纸呈黄色,纸面粗糙,纸页较厚,基本上不能用作书写。历史上,他们生产的火纸除了满足当地需求,还沿漳河水路远销至荆州、汉口等地,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 记者在陈廷斌家庄院左侧的造纸作坊看到,作坊用木头搭建而成,共三间,主要设备是水车3架、木碓、石质桨池、碓臼、木质压水器、捞纸帘具、木质大小钓(挤压水分的工具)等。一进作坊,陈廷斌老人便吩咐工人开动水车,古老的水车带动巨大的木碓作业,“哗、哗”的水响和“嘭、嘭”的木碓撞击声在峡谷里回荡,古朴而悠长。作坊外有大小9口料池,池内浸泡着码了一米多高的毛竹。 陈氏造纸技艺看似简单,其实工序十分复杂。按照陈廷斌老人的说法,共有72道工序,从砍竹、捆竹、运竹、锤竹,到水沤、选料、浆灰、洗料、发酵、捣料、打槽、捞纸……一道工序也不能少,因而有“片纸来不易,过手七十二”之说。 说到造纸技艺的传承情况,老人感叹,手工造纸费时费力,产量低,所造的纸除了做祭品,没有其他使用价值,多数作坊停产,尚在运行的也是勉力支撑,做做停停。他们家现在一年造纸的收入只有1千多元。眼看这一流传了几百年的祖技就要在他们手里失传,想起来就痛心。 据了解,此次文物普查共发现古造纸作坊33处,当地政府正积极将这批保存相对完好的造纸作坊作为古工业遗址申报湖北省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最大限度地予以保护利用。目前,已有3处造纸作坊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冯诚 周甲禄 田建军)均据新华社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