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广州波罗庙原为南海神庙 建于隋初举行祭海仪式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广州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短短几天,游“波罗庙”者就达16万人之多,还举行祭海仪典,诚为盛事。 
    广州人有“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的俗谚,竟把“游波罗”置于洞房花烛之前。不错,波罗庙一带,树绿山青,澄波万里,“波罗浴日”曾属羊城八景之一。若说欣赏这里的景色,比“娶老婆”还重要,则令人大惑不解。仔细一想,却又有其道理。
    波罗庙原为南海神庙,建于隋初。广州濒海,老广崇拜海神。珠江口风高浪急,人们祈求风调雨顺,航海安全,便在这里建立南海神庙,还举行祭海仪式。据韩愈在《南海神庙碑》中记载,从唐代元和年间开始,祭海仪式已非常隆重,“铙鼓嘲轰,高管嗷噪,武夫奋棹,工师唱和。”意思是打鼓奏乐,划船歌唱,十分热闹。以后,祭海便成为南海神诞的传统。
    南海神庙为什么又称为“波罗庙”,这和庙中旧时有两株菠萝树有关。据清代屈大均记:“庙植菠萝树,种从海外来。”他又说,相传古代波斯有使臣,名叫达奚,来中国朝贡,航船就停泊在南海神庙附近。达奚把带来的两颗菠萝种子,种在庙里。正流连忘返之际,海风忽起,水手忘记了他仍在岸上,举帆远去,把他遗下了。达奚在庙边望海悲泣,竟化为石。“土人以为神,泥傅肉身祀之。”这庙从此也被称为波罗庙。 
    在波罗诞时,广州又有卖“波罗鸡”的民俗。乡民以泥土挞捏成鸡形,黏上鸡毛,泥鸡栩栩如生,游人常买它以求吉利。我猜想,恐怕这和纪念达奚有关。按粤语,挞捏的“挞”,与“达”谐音,“鸡”与“奚”,形与音均近。很可能制作“波罗鸡”,是乡人从“泥傅肉身以祀之”的转化、简化而来。
    所谓达奚来华朝贡云云,其实他是来搞中外贸易的。后来民间又传说,有外国商船在这里沉没,一浮尸手里拿着两株菠萝树苗,乡民把死者安葬,把树苗栽种,这便有了菠萝树。无论是哪种说法,都和海上贸易有关。在过去,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是中外贸易必经之路。把南海神庙和海外传入的菠萝以及外国商贾联系起来,恰好是广州人素来重视外商外贸和外来文化的明证。
    外商从这里集散,波罗庙一带便成为繁荣游乐的市场。清代崔弼说,诞日时,这里商船云集,“所有日用器物玩好,闺阁之饰,儿童之乐,万货聚萃,陈列炫售。”(《波罗外传》)。请看,这里不就是古代的“广交会”吗?
    老广爱饮“头啖汤”,波罗诞时,有那么多奇珍异宝,岂能不去开眼界,抢生意?“执输行头惨过败家”,这不是比“娶老婆”还重要吗?而且,娶老婆可以另择吉日,而波罗诞“游波罗”就只农历2月11日到13日这几天,岂能失之交臂?再者,这里有“闺阁之饰”,不少妇女也会去凑热闹,那时说不定还会交上“桃花运”呢!
    南海神庙和波罗庙的演合,体现了从古以来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镇的进程;“第一游波罗”的俗谚,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广州人的品性。黄天骥
    你说我说:
    上期《仁威庙前看卖武》一文引读者热议:
    广州的街巷零星散落了很多寺庙,如光孝寺、华林寺、黄大仙祠、南海神庙等等。人们在这里祈愿,并衍生出丰富趣致的民俗活动。昨天我还带着孩子去逛“波罗诞”呢,孩子买了波罗鸡,吃了波罗粽,玩得很尽兴。
    (读者:马可瓦多)
    我小时候也住泮塘,仁威庙前的热闹场景仍记忆犹新。每次母亲带我去拜真武大帝,威严塑像、螺旋塔香营造的氛围总让我心生敬畏。不过那时还小,哪懂什么求神拜佛,一心只盼着庙前的风车、糖人摊档和江湖艺人的表演罢了。
    (读者:我不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