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江西镇江西津渡:中国古渡博物馆(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国文化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西津渡文化系列丛书
    
    基础设施改造——整治后的街巷
    
    街景一角
    多元聚合、主题明确、独具特色的“津渡文化”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汇聚成保护更新工程的核心价值取向——津渡文化。因渡而生,靠江而兴的街区,各种社会现象和文化要素汇聚一起,凝练、升华,形成了以济渡救生、平安和谐为核心价值的津渡文化。罗哲文先生题写“中国古渡博物馆——西津渡”,实际上是用津渡文化来统领西津渡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存,来概括西津渡人文的和自然的历史遗产,起到提纲携领、纲举目张的作用。中国有很多古代渡口,但是很少有古代渡口沿用至今而具有久远的历史;中国很多古代渡口都有过历史街区,但是很少有渡口街区风貌保存如此完好;中国有很多历史街区,但很少有历史街区像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这样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津渡文化是这个街区延伸至今、保存至善、秀丽至美的生命之源。
    津渡文化是多种文化元素和风格的聚合,古渡文化是津渡文化的基础和前提。自古以来,西津渡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服务于军事、商旅客货;也是皇家驿道,运送官差、皇粮国税。由此衍生出西津渡的各种文化现象。以义渡局、救生会为载体、以“义渡救生”为内核的慈善文化,是津渡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自宋代以来传承不息。成立于清代的镇江救生会是世界上最早的民间救生组织。行旅经商、家居生活,平安和谐是第一要义。在古代交通工具简陋、防灾避害缺少有效手段的条件下,以观音洞、超岸寺、铁柱宫为载体、以祈求平安为内核的宗教文化成为人们对平安生活的精神依托。街区因渡而建,反映各种文化诉求和实际需要,建成了风格迥异而又相互映衬的建筑群落——江南民居、宗教建筑、西洋建筑、民国建筑,形成了具有多样化特色的建筑文化。许多古建筑在江苏乃至全国都堪称“孤本”“善本”,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渡口的街区是商贾汇聚之地,也是商贾文化的热土。各地商户在街区活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场所。江西会馆、广肇公所、镇江商会、利商街等正是商贾文化的结晶。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镇江成为中国最早通商开埠的港口城市,租界建筑带来的西洋文化也成为津渡文化的一部分。春秋战国时期,西津渡(蒜山渡)用作军事码头已见于历史文献。军事文化的著名传承是三国时诸葛亮周瑜西津渡蒜山定计火烧赤壁,蒜山因此得名“算山”。东晋末年,刘裕大败孙恩十万军队,成为一代小皇帝。其他诸如民俗风情、诗文词画、历史人物,都映射着津渡文化绚丽的光彩。
    街区南屏山北面濒水、依山布局、临水而建,彰显出镇江的城市个性。“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镇江是一座有山有水的城市。镇江的人文历史受真山真水的滋润,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成为镇江山水城市发展历史的缩微景观。街区依水而建,环绕云台山布局,人文景观与山水形胜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郁郁葱葱的云台山是它的天然屏幔;登上云台山,一幅大江东去的天然长卷尽收眼底,鳞次栉比的江南民居展示着江南风情,为神秘的历史遗存披上了温情的长裙,使街区成为“名城中的明珠”。不仅如此,层峦耸翠的云台山、浩浩荡荡的扬子江,作为津渡文化的自然背景,滋润她、营养她、孕育她又渲染了她。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对西津渡的山水人文低吟慢唱,比如唐人张祜著名的客家诗:“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清代画家周镐的《镇江二十四景》、《西津晓渡》、《江上救生》名列其中,日本画家雪舟《镇江全景图》更是以西津渡为主景,云台山为背景,描绘了明代西津渡的繁盛景象。保护和复兴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就是保护镇江作为山水城市的发展历史。
    西津渡:保护与利用并重 实事求是化解矛盾 科学决策应对难题
    20世纪末期,由于西津渡区域年久失修,许多文物建筑、历史建筑残缺不全、摇摇欲坠,房屋质量极差;周边企业污染严重,环境较差。1998年,镇江市政府成立了西津渡古街保护领导小组,加强对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工作,并谋划对街区个性特色进行复兴、传承、延展和一体化提升。项目启动之初,镇江市政府对眼前的棘手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
    保护与更新的矛盾突出。由于基础设施不配套,房屋建筑岌岌可危,街区百姓仍然过着生煤炉、倒马桶的生活,要求拆迁改造的愿望迫切。然而,专家学者更倾向于保持这种原生态生活习惯和社区肌理,保护与更新矛盾突出。分析认为,历史街区需要保护的是文物建筑的原真性、历史建筑的风貌特征、空间肌理的完整性、生活方式的地域性、人文精神的延续性,需要更新的是残破的房屋结构、落后的基础设施、凌乱的沿街搭建、肮脏的环境死角、不协调的新建建筑、衰败的经济活力。在更新过程中要避免大拆大建,在保护过程中要避免过度开发,破坏历史文化街区的文物“原真性”。
    拆迁与安置的矛盾突出。历史街区内实施拆迁与安置,一是拆迁群众不愿意离开原居住区,就地安置极为困难;二是拆迁情况复杂,街区内有居民、商铺、学校、工厂、医院等;三是拆迁周期长,涉及到的医院、工厂等搬迁,需要新的设施建成后方可搬迁,搬迁周期长影响改造进程。
    镇江市认为西津渡是活着的老街区,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原住民”和原有的生活风情。因此,镇江市实施“可走可留,可换可修”的搬迁政策,对自愿留下的,由政府出资进行房屋外立面统一改造;对愿意迁出的,由政府按照完全市场化方式,选择货币安置或实物异地安置,目的是降低人口密度、改善人居环境。
    融资与还贷的矛盾突出。由于历史街区保护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投入产出很难自求平衡,采用商业开发难以吸引社会资本,保护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资金规模小,改造进程慢,见效不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镇江市采取将街区保护纳入城市建设的范畴,依托政府投融资平台,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同时,多渠道地申请专项资金,创造条件积极吸纳民营资本,培育市场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