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阁外景 兴黄安蒙因俗而治 清皇室早在入关前就与藏传佛教多有接触。入关后,“兴黄安蒙”(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为明清时蒙藏民众所崇信),因俗而治,更成为清王朝贯彻始终的基本国策,也成为清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为什么满族的传统宗教萨满教在宫内只有坤宁宫一处祭祀场所,而喇嘛教佛堂却遍布宫禁,多达40余处的原因。 康熙三十六年设立了“中正殿念经处”,简称“中正殿”,主管宫内喇嘛念经与办造佛像等事务。“中正殿”即是机构名,也是佛堂名,也是佛堂区名。中正殿佛堂区在紫禁城内西北角,计有中正殿(主供无量寿佛)、中正殿东、西配殿、后殿、香云亭(金塔殿)、宝华殿(主供释迦牟尼佛)、梵宗楼(楼下供文殊菩萨,楼上供大威德布畏金刚)、雨花阁(密宗神殿,楼内四层按密宗四部配置神像,主供大威德、上乐、密集三大主尊。这里有举世无双的三大主尊巨型珐琅坛城,属国宝级文物。并有众多的佛像、唐卡、法器等佛教艺术珍品。现基本保持清代原状)。雨花阁东配楼(为乾隆帝的金刚上师三世章嘉的影堂)、西配楼(为六世班禅的影堂)共10处。其中前5处已毁于1923年的一场大火,后5座至今保存完好,部分原状受到破坏。中正殿是皇帝专用的佛堂区,一年一度的“送岁”、“跳布札”(俗谓之“打鬼”)等大型佛事活动也在这里举行。皇帝用佛堂还有养心殿西暖阁内小佛堂、养心殿东西配殿佛堂等。位于外东路宁寿宫区域内的养性殿西暖阁内小佛堂、养性殿东西配殿佛堂、佛日楼、梵华楼、养和精舍、萃赏楼、颐和轩东暖阁等,则是乾隆退位前为自己预备的太上皇专用佛堂。又因乾隆做太子时居重华宫,其前殿崇敬殿东西暖阁佛堂就成为太子佛堂。东路毓庆宫为皇子居所,其前殿惇本殿之东西暖阁佛堂,就成为皇子礼佛之所。太后、太妃们的佛堂也很多,都集中在慈宁宫周围。有大佛堂(慈宁宫后殿)及其东西配殿,有寿康宫东暖阁,有慈宁花园里的慈荫楼、咸若馆、宝相楼、吉云楼等。英华殿则为皇后、妃、嫔们的礼佛之所,至今院内菩提树枝繁叶茂,婆娑可爱。众多佛堂中,除雨花阁有较明显的藏式风格外,几乎全与皇宫建筑风格一致,浑然一体。且全部殿门紧闭,无一开放,难怪游人看不到了。 这就是为什么佛堂遍布宫禁,却不被外人所知的缘故。但愿有朝一日,殿门大开,神人共享其“沟通”的愉悦。则幸甚!善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