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青海化隆乙什扎藏族部落传统婚姻习俗调查(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国民俗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第二天早晨要有一个新娘敬茶的仪式,奶茶煮好之后,新娘要给长辈和客人们一一敬茶,同时还要一一称呼,这主要是给新娘一个认识和改称男方家人的巧妙的机会。 
    送宾客的酒席间,男方家的妇女们和送亲的客人们(男性),又要进行一场风趣幽默的对歌,歌词内容不限,直到客人们给妇女们散红包(零钱)才算结束。 
    送亲队伍临走时,新郎向宾客行礼告别,新娘的兄弟表达对这次接待的感激和良好的祝愿,新娘的父亲也再次叮嘱女儿:“要孝敬公婆,勤快能干”,最后宾客双方互献哈达致意告别。大多数家庭的婚事都是在这样两天内操办完成,一天或三天办完婚事的家庭为数不多。 
    二、乙什扎部落藏族传统婚姻习俗的嫂变 
    “婚姻在任何人类文化中,并不是单纯的两性结合或男女同居。它总是一种法律上的契约,规定着男女共同居住、经济担负、财产合作、夫妇间及双方亲属间的互助。婚姻亦总是一公开的仪式,它是一件关涉着当事男女之外一群人的社会事件。婚姻的解除及婚姻的结束,亦都是受着一定传统规则所支配的。”川‘·婚俗的形成与演变,这是人类实现人性升华而对自己性自由的不同程度的制约。我们祖先在实现这一历程中形成诸多习俗。婚俗的起因关键是人自身生产的需要,但它的进一步发展,实际上又是与物的生产的需要交织在一起的。” 
    (一)生产方式的转变引发婚姻习俗的变异 
    “青海藏区畜牧业历史悠久”,[6j“藏族人民很早就依据大自然赋予的种种条件,从事牧业生产”。[70:但是地处青海东部农业区的乙什扎部落,“全族聚居农业区,大部分务农”。〔“〕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已经以农业为主、牧业为副的乙什扎部落,较早改变了最初的牧业生产方式,采用了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导致游牧文化向农业文化的转变,其婚俗发生的变异与其所选择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例如,乙什扎部落的家庭,在给儿子娶亲的这一年里,要将种植的青棵用来酿酒,而且相对往年要酿得多,如果自己家酿得酒不够,会向亲戚邻里要些补充,绝少从外面买进,因此许多家庭都有自家的小型酿酒作坊,每家还有自己独特的酿酒方法,所酿制的酒各有不同。正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关系,结婚时间一般会安排在藏历新年(与汉族传统节日—春节时间接近)前后,和中国北方农村一样,此时正值农闲,粮食满仓,酒已酿好,猪和羊也因冬天缺少饲料需要宰杀,而生肉放在寒冷的天气里又易于保存。 
    (二)生存环境影响并导致婚姻习俗的变异 
    藏族自古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广阔的草原是他们主要的生活环境,藏族的传统婚姻习俗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例如:“戴头”的习俗,是由于牧区地广人稀,人际交往有时空限制,为了让姑娘在成人以后能够尽早接触社会,一般家庭会在女儿13岁、15岁时举行戴头仪式,即把姑娘的发式改辫为妇女的发式,戴上标志妇女的“佳珑”辫套,意味着她已成人,可以独自参加社会活动,可以结交男友,届时会邀请部落的人们来参加。但这一习俗在乙什扎部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己经改变为结婚这一天举行,而且由成人仪式的意义变异为婚姻仪式的一部分。再如:迎亲时男方家要迎接三次的习俗,在安多藏区多数部落中至今还有,这也是因为部落与部落之间距离太远,沿途又很少有人烟,为了让送亲的人马在途中休息一会儿,男方家就会在途中安排人点火、烧茶等候,同时双方的年轻人也乘赶路之际,扬鞭催马,你追我赶,玩一场赛马的游戏,这个习俗乙什扎部落虽仍有保留,但相对其他部落的仪式已简化了许多。另外,有些部落的传统婚宴在打扫干净铺上白毡的羊圈里举行,“以表示对客人们尊敬”,[9;“羊圈里开设盛宴自古有,人畜两旺的道理自古留。”〔’”〕但在乙什扎部落已改为在屋子和院子里举行。总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乙什扎部落的藏族传统婚俗在许多程式上已发生变异,笔者通过调查认为这与该部落农村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较早的农业历史改变了最初不断迁徙的生活,定居为他们认同屋宇庭院的生活环境奠定了基础,家庭财产由游牧社会指代羊群数目的羊圈转向农业社会里人们必须居住的房屋以及固定家庭的院子,在家庭成员人生礼仪的重大时刻,向公众展示住房庭院,符合以土地为生存之本的农业社会人们心理。农村生活环境的空间半径较之牧区大大缩小,人际交往的时空距离也随之缩短,所以适应传统游牧生活的习俗置于农村生活环境里产生了适度,因此在磨合的过程中有些习俗就要发生相适应的变易。 
    (三)外族冲击下的本民族婚姻习俗变异 
    历史上乙什扎部落周边不断有汉族和回族迁来定居。乙什扎部落尤其与当地汉族的交往历史已早,彼此文化交流,风俗习惯上互相影响、相互交融,有些汉族习俗逐渐被认可并接受,外族文化因素的渗人,使乙什扎部落传统的藏族习俗,包括传统的藏族婚姻习俗发生了变异。例如,在藏族婚姻习俗中禁忌血亲结婚(母系、父系都在排除之列),但乙什扎部落的藏族婚姻关系只排除父系而允许母系,这是受汉族传统婚姻“表婚”制度的影响所发生的变异。 
    (四)接受现代教育产生婚姻习俗的变异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生于乙什扎部落的藏族高僧桑热尖措和乙什扎部落的百户果列多杰,对该部落人们改变传统观念,产生很大的影响。桑热尖措先生曾为民国青海蒙藏教育的先驱,1949年以后,积极投身新中国青海省民族教育事业,作为一名爱国民主人士,他为青海的宗教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也影响了家乡的人民改变传统的观念。另外,“当时在藏族中也有热心办教育的人物,如乙什扎老百户果列多杰,于民国二十七年在本村办起一所小学,吸收附近各庄的学龄儿童人学,学生由二、三十名逐渐增加到百人左右,小学毕业后设法保送到昆仑中学上学。解放后在省、州、县工作的一般干部以及负责干部中,不少人就是在这个学校读过书的。”仁川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乙什扎部落虽地处相对偏远的大山沟里,但教育、文化的发展,使当地的藏族居民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已开始接受法律手段解决婚姻家庭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从而直接影响到婚姻习俗的改变。例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乙什扎部落已出现按照民国法律程序协议离婚的现象,并且离婚的男女都可以另娶另嫁。人们观念的逐渐变化为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的婚姻习俗提供了可能,五十年代初期,因接受学校教育的青年人越来越多,接受现代文化的青年人加速了乙什扎部落藏族传统婚姻习俗变异。 
    三、乙什扎部落贯穿佛教信仰的婚姻习俗 
    藏传佛教传人藏族地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藏传佛教的精神理念可以说逐渐渗透到了藏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自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宗喀巴大师的改革和倡导下,严格戒律,强化了藏传佛教的文化功能。宗喀巴大师曾给扎巴尖参的一封信中说:“以佛法制民,成就今生与后世的大事”,最终固定了整个传统藏族社会藏传佛教精神主导,宗教礼仪修正社会行为规范的文化模式,所以藏族世俗社会的民间习俗无不浸透佛法,甚至信仰佛法在民间竟然演变成了一种习俗,换言之,风俗习惯在藏族社会中很难与宗教礼仪剥离开来,习俗的内核是宗教信仰,习俗的形式有许多是宗教礼仪世俗化、民间化之后的产物,例如,藏族人普遍有一个习俗,就是在喝茶、饮酒之前,先要用无名指蘸着向天空弹三下,这个习俗最初为藏传佛教的宗教礼仪,就因藏族社会的全民信教,使其世俗化、民间化,从而形成民间的风俗习惯。除了直接由宗教礼仪演化而来的习俗外,藏族的更多习俗其本质体现的还是宗教理念,即藏传佛教信仰。无论哪个方言区藏族的习俗,虽外在形式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但贯穿始终的信仰是藏传佛教。 
    乙什扎部落婚姻习俗亦同样,其精神理念离不开藏传佛教,由宗教统摄的婚姻习俗,对于乙什扎部落的人们来说,一如由宗教统摄的生产劳动、吃饭休息等,共同构成生活的全部。在乙什扎部落有一座格鲁派的寺院和一座宁玛派的“玛尼康”,部落一年中主要的宗教活动与民俗活动融为一体。部落的首领果列多杰和知识阶层的代表桑热尖措,都是修习佛法、“以佛法制民”的佛教信徒,所以乙什扎部落社会组织核心力量的藏传佛教信仰,主导部落成员思想言行,约定俗成部落制度,部族成员的一切行为皆由信仰贯穿始终,具有承担部族繁衍意义的婚姻家庭的过程自不例外。
    (作者:耿筱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