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专家解读"数九"风俗:表达人们熬冬盼春急切心情(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燕赵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渐行渐远的九九图
    如今,虽说人们仍很重视这个节气,但从 “数九”中衍生出来的许多习俗已不再流传。贴绘《九九消寒图》便是其一。
    “九九消寒图”,也称“九九图”,在古时候,冬至之后,天气越来越冷,人们因盼望寒冬尽快过去,风和日丽的春天早到来,便形成了在冬至之日开始画消寒图的习俗,也称画九。传说其始于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在广东海丰被俘,被押解到大都(今北京),正值数九寒天,于是他在墙上绘八十一格,日以墨涂一格,藉以坚信寒冬必将过去,春天一定来临。明刘若愚在《酌中志》中也有记载:“冬至后,室内多挂《绵羊引子》画帖,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图》。”可见当时已沿袭成俗。
    “九九图”的种类多样,有梅花图、文字、圆圈、方孔钱等形式,使用哪种往往根据个人的喜好而定。最雅致的应是“素梅图”。明《帝京景物略》载:“冬至之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且点梅时也有一定讲究,即:按每日的天气点染。“上点阴,下点晴,左点雨,右点风,若是下雪点当中。”同时,大多配有一副对联,如:“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或“淡墨空钩写一枝,消寒日日染胭脂。待看降雪枝头满,便是春风入户时”,表达了人们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深受文人们的喜爱。
    继“画九”后,清代又出现了“写九”的习俗。“写九”的文化味十分浓郁,通常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等,双钩成幅,每句九字,每字繁体皆为九笔,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类似书法练习中的“描红”)。用粗毛笔着黑色,每天一笔,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有意思的是,每天填完一笔后,还要用细毛笔着白色在笔画上记录当日天气情况,所以,一幅“写九”字幅,也是九九天里较详细的气象资料。
    年画作品中的消寒图也很常见,如《俏皮话九九消寒图》等。每年冬至之前,均有小贩“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其中最简单的是图分九格,每格内绘圆圈各九个,共八十一个,并根据“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圈中加圈半阴晴”的歌诀,每天用墨笔画上一圈,直至春天到来。
    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消寒图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但作为一种反映当时社会习俗、民俗事项的载体,现在看来仍十分有趣,我们仍能从中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带来的乐趣与精神。(张瑞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