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民族建筑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民俗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旅游资源的特点 
    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不仅是民族地区的重要社会财富,也是我国旅游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民族地区偏远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环境、复杂的民族成分、曲折的发展历史,其旅游资源自成一体,形成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一些特点。 
    (一)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旅游价值很高 
    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品种多样,类型齐全。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综合旅游资源三个大类、十多个亚类中的全部、近百种细类中的绝大部分,民族地区都有。其中:有的是民族地区所特有,其他地区所没有或很少有的,如登山旅游、岩溶地貌旅游资源、风沙地貌旅游资源、草原风光旅游资源、天然湖泊旅游资源、珍奇稀有的动植物旅游资源、少数民族的民风习俗旅游资源等;有的虽然不是民族地区所独有,但民族地区的品种质量和旅游价值都远高于其他地区,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 
    (二)民族特色鲜明 
    我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都形成有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如绘画雕塑、建筑形式、民族工艺、集市贸易、服饰饮食、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文娱体育、宗教信仰、待客礼仪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些富有民族情趣、异地情调的景物或活动,都是其他地区不曾有的,形成了民族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三)地区之间差异显著 
    不同地区自然风光的基调完全不同,如西北民族地区以沙漠、戈壁风光和雅丹地貌风光为特色;内蒙古地区以高原、草原牧区风光为特色;地处长白山地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冬季以林海雪原和银色树挂风光、夏季以火山地貌和高山湖泊风光为特色;云贵和广西地区以岩溶地貌风光为特色;海南以热带风光和海滨旅游为特色。 
    不同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有很大区别。如民俗方面,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节日活动方式和生活习惯。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内容、宗教艺术,与信奉佛教的民族不同;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与傣族的“泼水节”和壮族的“三月三”时间、形式、内容不同。拉萨的大昭寺、傣族的竹楼、苗族的寨楼、藏族的碉房、蒙古族的蒙古包、维吾尔族的窖洞式住房和布满葡萄的庭院等,都鲜明地体现出了本民族的建筑格调。各民族地区,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同,形成了各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如新疆的葡萄干和细羊毛,内蒙古的麦饭石和草原蘑,广西合浦的珍珠和花竹帽,云南的大理石和卷烟,贵州的茅台酒和蜡染布,西藏的氆氇和藏羚角等。 
    不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季节变化特点不同。如地处热带、亚热带的西双版纳、天涯海角、桂林、昆明等地,季节变化不很明显,冬夏基本都可供游人观光;而地处高纬度、高原地区的青藏、内蒙古草原与新疆、长白山的天池等地只能在短暂的夏季开展。人文旅游资源一般不具有季节性,但各民族的重大节日却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四)构成不理想,组合不协调 
    整个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之间、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内部各亚类之间,其构成组合都不够均衡,影响旅游资源的价值。 
    总的来看,民族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全、品种多、内容丰富,而且在全国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少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同种类型。如全国已建立的300多个自然保护区中,绝大多数都在民族地区,各种类型中最有代表性的、条件最理想的、也都是民族地区。 
    相比之下,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在全国的地位就显得相形见绌。一是年代不够久远,缺乏“古”字;二是内容不够奇特,缺乏“稀”字;三是与历史上的名人名事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名”字;四是规模一般较小,缺乏“宏”字。总之历史文化价值不太高,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地位不协调。如国务院两次公布的62座历史文化城中,民族地区仅有 7座,占11.7%;两次公布的全国 24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民族地区仅有40处,占16.5%。 
    在自然旅游资源各亚类和细类的构成中,民族地区的登山活动资源、沙漠戈壁资源、草原风光资源等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突出,但象地貌资源方面的“五岳”名山,佛教、道教圣地名山,风景名山;水体方面的名泉,园林湖泊,海滨海岛;生物资源方面的名贵观赏植物,人工动物园等,数量较少,质量也不很高,不如国内其他地区。而这些,又是最能吸引游客的资源。如全国的十大观赏名花中,民族地区只有一种,即云南的山茶花。 
    在人文旅游资源各亚类和细类的构成中也有类似情况。民族风格、节日庆典、特种工艺品等方面在全国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但象大型古代工程建筑、古都、大型宗教圣地、园林建筑、古代陵墓、旅游文学、风味佳肴等方面,都缺乏价值很高的资源,不如国内其他地区。 
    (五)开发难度较大、开发深度不够 
    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必须经过开发才能发挥效益。开发利用是旅游资源实现多功能的前提和条件。这些条件对民族地区来说很多都是不够成熟和不具备的。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一般分布在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客源较少、区域经济不发达、资金财力有限的地区。加上景点稀少、组合分散、地形复杂、施工条件差等,更增加了开发的难度。因此,少数接近内地、交通便利或位于大城市附近的旅游地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如桂林、南宁、昆明、张家界、乌鲁木齐、银川、呼和浩特、吉林延边等,其余的基本上还都没有达到旅游的效益和旅游地建设的要求,可进入性太差。旅游资源开发难度大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很大障碍,是今后发展旅游规划中必须认真对待的。 
    二、自然旅游资源 
    (一)地貌旅游资源 
    地貌是构成风景总特征的基本条件。一个地区天然景观的外貌,均与地貌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族地区地貌轮廊的基本特征是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多在海拔1000-2000米以上。在独特的自然条件下,发育了典型的高山地貌、山岳冰川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 各种地貌类型构成了各具魅力的自然景色,为开展各类型旅游提供了自然环境基础。 
    1.登山旅游资源。一般必须是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极高山。这些山体峰高坡陡,终年积雪,冰峰林立,景色壮观,人迹罕至,特别适合开展登山活动和山地科学考察活动。我国的极高山资源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的喜马拉雅山脉、喀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等,都在民族地区. 
    2.风景名山旅游资源。名山是指具有美感、以典型山岳自然景观为基础、渗透着人文景观美的山地空间综合体。我国被社会公认的名山都具有“景、僧、史、宝”四特征中的一个或几个。“景”,就是指风景优美,这是名山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僧”是指宗教活动中心和胜地,“天下名山僧占多”,“山无寺不名”;“史”,是指与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著名的历史人物有一定的联系;“宝”,是说山中藏有宝藏,或名贵的物产。 
    3.岩溶地貌旅游资源。岩溶地貌指可溶性的碳酸盐岩类,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形。我国的碳酸岩类分布很广。但岩溶地貌的发育程度因气候和岩性条件的不同,各地差异很大。其中尤以广西、贵州、云南与湘西、鄂西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育最完善。形成了这些地区以石林、峰林和溶洞三种类型最有观赏意义的岩溶风景区。其景色之优美在世界天然造型的岩溶景观中都是少有的。 
    4.火山地貌旅游资源。包括现代火山喷发时的壮丽景观和历史上火山喷发后留下来的遗迹。 
    5.地震遗迹旅游资源。是指地震后留下来的遗迹。具有科学考察价值和奇妙的吸引观赏功能。地震旅游资源的类型也较多。 
    6.风沙地貌旅游资源。包括沙漠、戈壁和雅丹。这是一种特殊的有吸引性的景观类型。在旅游上有一定开发的价值,对于许多久居城市或非干旱地区的游人,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具有神奇色彩的景象,如高大的沙丘、起伏的沙垄、雷鸣般的沙响、奇异多姿的风城、戈壁滩上的蜃楼幻影等,我国的风沙地貌旅游资源几乎全都分布在民族地区,又可分为几种类型: 
    沙漠资源。各具特色的沙丘奇观,主要分布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内蒙古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毛乌素沙漠等。“会唱歌”的沙响主要有四处:宁夏中卫沙坡头、内蒙古伊克昭盟达旗的银肯、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及甘肃敦煌月牙泉鸣沙山。沙疗,以新疆吐鲁番最著名。 
    戈壁资源。以新疆嘎顺戈壁最大。 
    雅丹风光资源,各种奇特的风成地貌以罗布泊周围最为典型。 
    7.峡谷旅游资源。峡谷旅游资源是以雄伟险秀、寂静隐蔽、深奥幽静的奇观吸引游人的。我国的峡谷资源很丰富。 
    (二)水体旅游资源 
    水体对游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功能。因为水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天然景观的基本造景条件。水具有形、影、声、色、甘、奇六个方面的美学特色,更重要的是还表现在水与山体、水与生物、水与气候、水与建筑物等,通过相互结合、交融渗透,会形成许多奇妙的、雅致的胜景。特别水与山的结合会形成许多优美的山水景色。水风景的观赏类型很多,按水体的不同性质大体可分为五类。 
    1.江河水旅游资源。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旅游线”,从河源至河口形成一条风光明媚的河川游览走廊。这条走廊的上段,即金沙江以上被称为神秘人的江源风光,全部位于民族地区的青海、西藏、云南和川西的甘孜、凉山自治州境内。黄河旅游线上的河源探险、高原风光、沙漠风情、草原旅行等地段的旅游资源均在民族地区的青海、甘肃的甘南与临夏两自治州和宁夏、内蒙古境内、广西桂林——阳朔间的漓江也是我国最著名的江河风光旅游线。 
    2.湖泊旅游资源。湖泊旅游资源以湖盆的形态、分布状况,湖水的透明度、颜色,以及湖中发生的奇异现象等产生强烈的旅游功能。我国湖泊的数量很多,分类方法也很多。以湖泊(含水库)所在地形位置分类,民族地区著名的风景湖泊有以下几类: 
    一是高山峡谷风景湖。适宜高山水上运动、疗养度假、观光、科学考察。 
    二是高原风景湖。这类湖泊地势高,湖面开阔,充满高原风光气息,适宜观光和考察旅游。 
    三是天池风光。在我国总共有十多个,这些湖泊处于山地顶峰,水深、质清、环境幽美。 
    其他类型的湖泊,如城市园林湖泊、平原风景湖泊、半山区风景湖泊和丘陵区风景湖泊等. 
    3.瀑布旅游资源。瀑布以形、声、色三态之美先声夺人,如果再与山石峰洞、林木花草、白云蓝天等环境要素协调结合,就会形成效益很好的旅游功能。 
    我国由于地形复杂,河流众多,是一个多瀑布的国家。我国的瀑布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民族地区就有两个,即云贵高原地区和喜马拉雅山一带;另一地区是江南丘陵。 
    4.泉水类旅游资源。泉水也是一项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它不仅有造景、育景的独特功能,而且还有疗养、饮用等价值。自古以来都是人们观赏、利用的对象。我国的泉类繁多,分布广泛,各种名泉,矿泉数以千计。 
    5.海洋旅游资源。海洋做为旅游资源,其功能在于,可以疗养治病、海底观光、海岛景观、海岸海滨风光(观潮、沙场、浴场、阳光)、海市蜃楼等。 
    (三)气象气候资源 
    气象气候旅游资源包括因天气变化形成的各种景色,及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各类旅游胜地。前者称为气象旅游资源,后者称为气候旅游资源。民族地区的气象旅游资源中著名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贵州毕节八景之一的“南山雨霁”. 
    贵州黔灵八景之一的“坐石观云”. 
    云南大理四绝之一的“下关风”. 
    吉林延边地区的“树挂”. 
    由于民族地区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也形成了一些气候旅游胜地。 
    (四)生物旅游资源 
    1.植物旅游资源。植物在旅游方面具有很高的观赏功能、优化环境功能和科学研究功能。民族地区植物旅游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古老而有名的植物. 
    二是特有的珍稀植物。我国被誉为“世界植物的故乡”,保存有许多在其他地方已经绝迹了的植物“活化石”。 
    三是名贵观赏花卉. 
    四是人工植物园。这是既有观赏游览功能,又有科学研究功能的国家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动物旅游资源。动物旅游资源中,属于珍稀动物的,有四川阿坝自治州境内的大熊猫和金丝猴等;属于观赏动物的,有青海湖的鸟岛和大理的“蝴蝶泉”等;属于动物之谜的,有青藏高原上的“雪人”和新疆玛纳斯湖中的大红鱼等。 
    3.自然保护区资源。我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300多处, 绝大多数分布于民族地区。在自然保护区的六种类型中,有五种类型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保护区都在民族地区。以保护完整的综合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以保护珍稀动物资源为主;以保护珍稀孑遗植物及特有植被为主的;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的;以保护沿海自然环境资源为主的.此外,我国被接纳参加联合国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的三个自然保护区即长白山和卧龙保护区和广东肇庆地区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三、人文旅游资源 
    (一)古人类遗址 
    古人类遗址是人文旅游资源中最古老的景观形态表现。对游人有一种奇妙、神秘、但又很亲切的吸引力。在我国目前已发掘的古人类遗址中,民族地区占有一定的数量。 
    (二)古代伟大工程旅游资源 
    伟大工程,是指对我国的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曾经或仍在产生重大影响的工程。工程量一般都很巨大,包括军事、水利、道路、桥梁、城廓、宫室、天文等工程。作为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这些古代工程建筑是发展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对游人访古探幽、欣赏艺术,考察研究,增进知识都有极高的价值。 
    1.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旅游价值极高。 
    2.大型水利工程。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不仅表明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巨大创造力,而且许多关键工程往往在形势险要、风光秀丽的地区,因此能够成为极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3.古代桥梁工程。全国保存下来的古代著名桥梁有河北赵州安济桥、北京卢沟桥、福建洛阳桥和安平桥等。 
    (三)历史文化名城和古建筑旅游资源 
    1.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历史悠久,现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是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不少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在地面和地下保存着大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古迹及革命文物,也成为旅游者向往的地方。这些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是:有历代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有反映民族关系史的历史文物,有宗教圣地和革命纪念地。 
    2.古代建筑。这里说的古建筑包括各地王府、地方官署、大型楼阁之类的建筑。规模一般较大。 
    3.古城遗址。古城堡是古代建筑的重要部分,是当时社会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和当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体现。许多古城今日虽已残垣断壁,但它仍能勾起游人对历史的联想,同时也有一定的科学考察价值。 
    (四)宗教旅游资源 
    1.宗教旅游资源的内容。包括宗教活动仪式、宗教活动圣地的风景名胜和宗教文代三部分。宗教活动以名山幽谷最为集中。宗教因山秀而前趋,山岳因宗教而扬名。宗教文化包括寺院建筑、佛塔建筑、石窟雕塑和壁画等艺术。宗教文化一般具有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的特点。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宗教,他们的活动圣地和宗教文化都不相同,因而形成的旅游资源的内容也有区别,但以佛教最丰富。 
    2.佛教活动圣地。 
    3.佛教寺院。寺院是佛教文化和佛教活动的集中场所,数量众多,分布普遍,规模一般较大。 
    4.佛塔。塔是佛教文化的又一代表。塔是随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的,并与我国原有的建筑相融合,发展成中国式的寺塔。早期的塔与寺建在一处,以后塔前寺分建。塔长期作为寺院的组成部分或高僧、和尚的墓地形式出现,具有很强的宗教建筑性质和特色。但塔还有造景育景的功能。古塔以其挺拔优美的姿态,给风景名胜区增添动人的景象。有些古塔又是某些名城、名地、名景的标志和象征。我国现在的古塔分布很普遍,民族地区也很多。 
    5.石窟。石窟是佛寺的一种,汉代以后由印度传入中国,以南北朝、隋唐为开凿高峰,以西北 地区的 黄河流域最为集中。目前我国现存大小石窟有200多处,较大型的有70多处。最著名的是敦煌莫高窟、 大同去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 
    6.伊斯兰教旅游资源。伊斯兰教的活动圣地,与佛教、道教不同,不是以风景为主,而强调纪念性。伊斯兰教寺庙建筑,即清真寺,是世界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许多著名的古老清真寺。 
    如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南京净觉寺;西安清修寺、北京东四清真寺等,都是建于宋、元、明时代的古老伊斯兰寺庙。 
    7.道教旅游资源。道教是起源于我国汉民族的宗教。道教很讲究活动圣地,多选择在风景秀丽、环境清幽的地方,分为道场和洞天两种。全国主要的道场就是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和湖北武当山等四大名山。 
    道教的庙宇一般称“观”或“殿”,建筑风格和布局与佛教相近,但常用的图饰,如灵芝、仙鹤、八卦、八仙等,又区别于佛教;所供神祗造像雕工朴实、衣饰庄重,与佛教艺术也截然不同,对游人也有极大的吸引力。 
    8.其它庙、祠旅游资源。在我国除了宗教上的寺院、庙宇以外,还有一种祭祀神灵;祖宗和前代贤哲的场所称为庙或祠。庙、祠名目繁多,分布普遍。现存的建筑对游人可引起历史的神话的回忆,欣赏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古代建筑、壁画和雕塑。 
    全国现存的庙、祠很多,有的驰名全国,如岳飞庙、关帝庙、包拯祠、文天祥祠等。 
    (五)陵墓旅游资源 
    陵墓建筑对游人有极大吸引力,这是因为:大型陵墓地表地下建筑堂皇,规模宏伟;陵墓内殉葬品内容丰富,文物众多;陵墓从建筑到出土文物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艺术价值;陵墓多选址在地形壮观、环境优美的地区,具有游览观赏的价值;名人墓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我国各地已知的大型陵墓很多,大体可分帝王陵墓;历史名人陵墓;早期部落首领陵墓;我国各民族葬仪不同,有的火葬,有的天葬,有的悬棺葬,不易保存,因而大型陵墓不多。 
    (六)古典园林旅游资源 
    我国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它源于自然,利用自然,高于自然,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创造出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园林建筑艺术,成为我国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园林,既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又有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 
    我国的古典园林,按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以及所形成的布局风格、造型艺术可分为四大流派: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少数民族园林。 
    (七)民族习俗资源 
    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在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都形成并保持有各具特色的风俗和习惯。这些民族习俗,是本民族民俗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极有代表性的人文旅游资源。它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气质和心理,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会使异族游人感到无比新奇,产生很高的旅游功能和价值。 
    各民族风俗习惯的产生与他们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民族习俗资源还包括各少数民族素有的热情好客的传统、开朗豪放的性格和彬彬有礼的态度。 
    (八)其他人文旅游资源 
    民族地区其他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以下几类: 
    1.博物馆和纪念馆。 
    2.文学艺术。 
    3.民族特种工艺。种类繁多,异彩纷呈。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具有浓郁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工艺,成为重要的旅游商品。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建筑是文化的结晶,中国民族建筑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是中华文明的宝库。 
    中国建筑有民族的多样性,中国建筑又有地域的多样性,东北平原、江南水网、黄土高原、热带林区,建筑上的差异也很大,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观念、风俗习惯,它们传承着民族特色,但作为建筑,又更多地受自然条件、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的影响,这使得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产生了相互交叉的复杂关系。 
    中国民族建筑有历史的稳定性。中国现存地上的建筑实物最早是汉代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各民族的建筑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即使是对外国的建筑文化也能兼容并蓄,消化吸收,显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在中华大地上,虽然看得出各民族的建筑的色彩纷呈,但相互融合的例子还比比皆是。汉、藏建筑结合的样式最为常见,布达拉宫的宫墙上出现了汉族的斗拱,夏鲁寺的屋顶为黄琉璃四角攒尖顶,汉藏结合得天衣无缝。在湘西地区各民族的吊脚楼大同小异,相互交融十分明显。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也有许多例子,佛塔本是印度传来的,形如覆钵,传到中国与传统的楼阁相结合,将原塔缩小放在楼的顶部成为塔刹,整个塔的造型完全中国化了。清真寺也是从西边传来的,它以中国的传统建筑式样为基本造型,屋脊上加了阁楼,代替了中亚的穹顶,清真寺的前部应有“唤醒楼”,取了中亚的高塔形式,顶上加的却是中国的小亭子,清真寺的功能全满足了,外观看来却是个中国模样。今天,我们面对建筑的国际潮流是否应该效法先人的气魄,不是妄自菲薄,照搬照抄,而是吸取精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创造出既有时代气息又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建筑 
    中国的旅游业已进入了战国时代,2005年是中国旅游业全面融入世界旅游业的分界线,面对入世带来的挑战,有识之士都在思索:中国的旅游业应该如何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现存最大的国度,幅员辽阔,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安定团结,人民生活富足,为这个古老的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国的旅游业开劈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加上我国的南北跨度大,东西纵横长,民族众多,地方文化差异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中国人口众多,正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国民收入的增加,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因此,中国的旅游现正在朝着国内旅游大国、入境旅游大国、出境旅游大国发展 
    中国的旅游业有着十分明显的分界线:东部沿海经济发达,是最大客源的输出地,西部旅游资源丰富,是最大的客源输入地,但是随着西部开发的深入,东西部旅游大融合是东西部经济融合的必然趋势。东部因经济发达,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已渐渐取代了传统的观光旅游,西部因资源丰富,风光秀丽,观光旅游仍是旅游业发展的主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