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日坛公园圆坛,日坛祭日典仪,演员们表演清代祭祀乐舞。中断了160多年的“日坛祭日典仪”与市民见面。 昨天早上9时40分,一位身着龙袍、体格魁梧的“清朝皇帝”缓步从日坛公园内的圆坛西门走进来,登上祭日圆坛,开始了“日坛祭日典仪”。围观的观众也学习双手抱拳,向太阳行礼。 “日坛祭日典仪”在中断了160多年后,终于恢复完成。由此,北京“天、地、日、月”四大祭祀活动都已恢复。 观众现场学习“太阳礼” 祭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祭礼之一。祭日在规模上虽比不上祭天,但仪式也颇为隆重。现存下来的祭日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大明神”(也就是太阳)的地方。据史料记载,“祭日”于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后逐渐消亡,至今已中断了160多年。 此次朝阳区基本按照“清代祭日典仪”还原了当时的服装、道具等。皇家的祭日大典是平民老百姓无法参加的,此次除了百姓要参加祭日大典外,还特别创意了百姓祭日的一种“拜礼”。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介绍,每位进入圆坛内的人就成了祭祀大典的一部分。 “双手握拳,左手在外,右手在内……”现场主持人教授观众学习“太阳礼”,观众在祭日过程中跟随典仪人员一起动作,共同参与向太阳行礼。 演奏古乐需“气量好” 祭祀活动包括三部分:卤簿仪仗、乐舞和祭坛礼仪。 卤簿仪仗队伍由武警战士扮演,乐队的演奏者来自朝阳区农村文化大院,皇帝等祭日人员由该区的文化志愿者扮演。 “曲子不难学,但是难吹”,乐队中笙的演奏者介绍,因为是古曲,发音长,“不能断”,所以要求演奏者“气量好”。 四大祭祀活动或打包申遗 20多年前,朝阳区文化馆就想复原“日坛祭日典仪”,并做了大量史料搜集和基础研究工作。2010年6月,朝阳区文化馆再次将“复原清代日坛祭日典仪”提上了日程。 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介绍,今后,将考虑按照历史上祭日的真正时间,也就是每年春分日的卯时开始。由于北京庙坛音乐属于天坛神乐署统一管理,所以不妨考虑将四大祭祀活动打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 今天是春分,上午10:20至11:20,祭日典仪还将进行一场表演。(王荟/文 薛珺/摄) (责任编辑:admin) |